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1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人文桐庐
2023年01月13日

翙岗水澳

阅读量:2180 本文字数:4194

■ 黄水晶

 

大凡在翙岗待过的人,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翙岗那条水澳。这街走到哪,水澳跟到哪,澳里的水几乎与路面持平,却又不会打湿路,澳里的水不仅清澈,而且流量特别大,一年四季哗哗流。因而凡领略过它好处的人,都很难把它忘怀。

翙岗水澳走向随着翙岗的老街,隔着一块青石板,走在老街的地下。这澳静静地走着,让你感觉不到它就在路边。它从不打扰路的生活。人走在路上,在不经意间,偶尔也会听到它发出点哗哗的声音来,让你感觉到它的存在。可它只是顺着你,顺着你的意跟着你走。每每在你想起它的时候,它便会冒出一个个开口。只要迈下一两个台阶,就能在澳里跟流动的活水亲密接触。翙岗老街长640多米,街边住满了人家,开满了店铺。水澳极大地方便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鋈子烧红了,出来拎水也还来得及”,说的就是翙岗人用水的自如。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一时半会洗不干净的东西,翙岗人只需弄个器具装着,“叭”一下丢澳里,然后由它在澳里漂着就成,在出口处有栅栏拦着呢。至于什么地方不慎着火了,或用桶挑着水、或用水龙去浇就成了。这滚滚而来的一澳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嫁到翙岗来的姑娘都说,她们就是看中了这条水澳。

翙岗澳里的水几乎和路面是持平的,可以说它是“浮”在了街面上。这与深澳形成鲜明对照。这里不妨就拿深澳的水澳来与翙岗的澳作一比较,你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同。深澳的澳特点是“深”,澳建在地下,如新疆的“坎儿井”。新疆建“坎儿井”为的是减少水的蒸发。但深澳的水澳建在地下,显然不是为了减少蒸发。之所以要挖得这般深,是因为深澳的地底隔水性能不行,水容易下渗。为了让澳里蓄水,在开挖的时候就必须挖到能够隔水的实底才行。所以,深澳的水澳必须挖得深,深埋地下。这给村人取水用水带来了不便。为弥补不足,深澳人在使用澳的同时,又开挖了许多水井和水塘。翙岗村的水澳则没有这么麻烦,因为翙岗村子是建在山岗上的,用过去的话说,是建在“垄背”上的。而水澳开在村中间,也就是开在“垄背”上了。一般说来,垄背上的土层是致密的,不易渗水。因此水澳不用开得很深,水澳和道路平行,上面只盖一块青石板就成了。澳里的水只比路面低一点点。如此一只只澳口在路边敞着,村人取用水不用走太多的台阶,实在是方便。另外,翙岗过去是货物集散中心,往来的人多。在道路没有实现硬化前,街上很容易沾染泥土。翙岗因为有了这几乎与路相平的澳,搞卫生可方便多了,只要在澳口挡一块板,水就会满到路面上来,轻松把路上的浮土冲得干干净净。这也成了后世的“洗街”风俗。

有人担心,这与街道相平的水澳遇到梅雨与汛期怎么办,老街会不会变成溪流?这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翙岗水澳的水流量是可以调节的。东边厅边上,有一个东西向的澳口。那里有一条水澳通向西边的田畈。灌溉旺季,往西的水可以放多一点,如此澳里的水流量会小一些;反之,西渠里的水放少点,水澳里的水就可多一些。即便是遇到发大水,水澳里的水也是不会满到街上来的。因为翙岗老街上,还有一条向着东边的水澳备着。当水澳里的水高于设置着的临界水位,一部分水就自动流入向东的水澳里,最后重又排入了溪流(甘溪)。

凡领略过翙岗水澳好处的人,到外面去过日子就会觉得很不方便。且不说这水澳可以洗菜淘米,可以洗碗洗衣。夏天热的时候,只要来澳口站一下就会觉得无比的凉爽。这水温永远是4度,连带着这老街都凉了下来。用手掬起一把,心窝里都感到凉快;用这水洗把脸,擦个身,再在水边石板上坐一下,让从水澳里透来的风吹一下,浑身上下就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冬天,水澳里的水冒着腾腾热气。来这里洗东西,从不感到冻手,因为这水是热的。老街自从有了水澳,人们从没见到过路面结冰。这水澳,简直就是老天为村民安装的一台环保空调,真正实现了冬暖夏凉。有这水澳在,翙岗老街就热闹了:不论早晚,老人妇女们都喜欢跑街边来做事,年轻人也都喜欢到老街澳口边来玩耍。于是东家长西家短的故事在这里长了脚,一户一户地走入人家家里;姑娘小伙自然也是喜欢来这里了,她们和他们,借着这水,嬉闹一番,于是也将好感融在了泼来泼去的水里,于是这里又衍生出许多爱的故事……

水因源远而流长。翙岗水澳拥有如此充沛的水,也是因为有着源远的大水源,那水来自大源溪和小源溪。翙岗水澳从北头乌门厅算起,到上头沙田头就有600多米。如要算上乌石塔这一段,那就更长了。翙岗水澳,从翙岗村南沙田头进村,沿着村大街一直通到村北乌门厅南。而后西转,分两路出村。一路从石桥村西边进西阳畈(乌门畈);另外一澳,从雷鸣山脚通松岭头去了。说到这水渠缘何要在这里突然来个转向,这里又有很多讲究。传说设计此水澳的刘基认为,水澳对翙岗的风水是不利的。以至于说“水流青龙背,只出富不出贵。”意思是翙岗因了这水渠的缘故,除了出些有钱人外,做官的人却是出不来的。翙岗人也曾想破刘基的这一说法,他们于雍正八年,在街的北头造起了乌(拱)门亭。据《乌门亭记》上的说法,这儿建乌门亭,为的是固凤岗一境的门户。有个乌门亭,翙岗老街由南往北,就不能直贯而出,而须经乌门亭向东、向西拐弯。当地人说:“桐庐地形象块布,凤川地形象条裤。松林、石桥是这条裤的两只裤脚。而乌门亭即是裤裆所在。在翙岗老街北头造乌门亭,水澳在这儿被挡,尔后拐弯。这般形制,不仅有挡水、防止肥水外流的意思,更是为了聚气聚财。”

“水流(汰)青龙背,只出富不出贵”,元末刘基在翙岗设馆教学时说的这话,前半句就是指这条水澳。刘基这话同时也告诉我们,翙岗水澳,远在600多年前的元朝就已存在了。

元末,刘基看到的水澳,水源远没有今天这般充盈。因为那时,沙田头到乌石溪这一段的上澳还没开辟。水澳里流着的仅是从华林寺香泉山流下来的那一孔水。如今澳里充足的水源是开挖了上澳才引来的。据居住在上澳口的李家荣说:“东边厅边上的水澳澳口特别重要。”别的澳口都是长方形南北向的,这澳口则相反,它是东西走向的。西边一出口边流动的水纹表明,澳里的一部分水就从这里悄然往西流去了。李家荣说这澳口重要,并不是因为东边厅是翙岗李姓的第一宗祠的原因,而是因为水澳到这里,十分之七的澳里水就要往西走了。东边厅地处翙岗老街南段的三分之一位置上。上边街应该是翙岗村最早发源地。李姓家族最早的落脚点就在这里。而在下半街居住的,则大多是李姓后人与外姓人家了。

“下半街只能流十分之三的水,十分之七的水要让它在东边厅边上的分水澳往西走”,这是为了灌溉村西那数百顷良田的缘故。《桐南翙岗李氏家谱》二卷243-244页留有关于开凿上澳的记载:“隐松公,讳棐,字延弼,行箕七十一,原行英六。智慧,果敢,卓越,流俗。村西,平畴数百顷,皆赖(老天降雨)灌溉,稍旱辄无获。而村东,溪泉下流,不能西注。人莫能筹也。公为之度地势,欲凿澳引泉以灌溉。遂呈当道(政府),领库银数千两,独肩其任。募工开凿成渠,由乌石溪经凤岗村,引东溪之泉以灌西畴,名曰上澳。利济民田,悉成肥壤。事告竣,众工感公之德,为垦田数亩。里有与公有隙者,以开田事诬公,用官贾营私产。当道以擅耗(官银)见罪。公不置辨,尽鬻家产,以偿库金。又,杨梅古澳,亦公疏睿(浚),民田俱受其利。”隐松公开渠,已是明朝时候。李加荣说,李家源出陕西陇西郡。北宋亡,南迁福建邵武;绍兴年间,宁宇公转迁临安新城永昌乡归德里(今富阳新登)。宁宇公儿子迪公郎于绍熙三年壬子(1192年3月)迁居桐庐凤岗。迪公郎是凤岗李姓第一始祖。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去了竹桐坞;二儿子看中了街西的葛藤湾。老二的后人显然发展得很好,十分之七的水,从这里派去了西边,那是为了浇灌葛藤湾开出的有着大片的水田的后畈。小儿子继承了老祖宗的家业,也继承了下畈的一片田地。翙岗上澳开成后之所以要这样分水,无疑是老二在葛藤湾的一片田与老三下畈那片田的用水量化的结果。据说东边厅澳口里的两个出口处,原本装有用来控制水流量的高低石条。这石条至今还保存在李欲盛家。这用石条控制水流量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科学又便利,保证了大畈小畈的平衡用水,确保两地能旱涝保收。

翙岗为何开上澳?表面看是为了灌溉村西百顷良田。本质上是因为南宋以来,赵构迁都临安(杭州),经济重心南移,迁居翙岗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村子的扩大,人口的增多,新田不断被开垦出来,于是出现了水资源不够用的问题。

好在中国是农业大国,向来重视农业,重视水利。当翙岗村因水不够用而影响百姓生存了,这事就成了大事了。于是,地方官员一级一级向上反映。于是上头就派水利专家下来了解情况。经专家勘定,要满足翙岗村水澳用水,必须从原来澳头开挖一条引水渠,这引水渠得一直挖到雷坞的清潭口。这么大工程,翙岗村自然是承担不起了。让翙岗村人想不到的是这工程居然由国家出钱,不用花村人一分钱。

事实上《桐南翙岗李氏家谱》二卷243-244页留有关于开凿上澳的记载与百姓嘴上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有出入的。隐松公负责督办此工程后,就找来工匠,将工程承包给了开挖水澳的工匠。按协议规定,水澳一直要开挖到“雷坞清潭口”。没想到,水澳才开挖到乌石塔,不到一半距离,水源就足够让翙岗水澳使用了。隐松公想,水既然够用了,这渠再挖下去就是浪费。可要让工程队半途停下来,施工方又不满意。他们会指责违约,要你赔偿损失。经过协商,他停掉了那没干的一半工程,依然按协议规定,将承包款一分不少全额付给了他们。当道以擅耗(官银)见罪。而这帮工匠只干了一半的活,就拿到了全部的钱,为了感谢隐松公,他们为隐松公家开出了若干亩田做酬谢。

此时,有些与隐松公不满的人借机将他状告上朝廷,说他“领了皇粮开私田,领了官银谋私利”。结果,上面来查,见真有其事,就将隐松公拘捕,还被判了杀头死罪。这与“公不置辨,尽鬻家产,以偿库金”记载不符。窃以为此乃写谱人故意美化。砍头应该是可信的。后来,翙岗村人知道这是别人搞的鬼,老百姓纷纷上诉,为隐松公鸣冤。上面于是又重来调查,原来这案子确有出入。可人死不能复生,朝廷即以赔还一个金头算是补错,准许东边厅人厚礼重葬隐松公;并准许在唐头园建家庙祭祀,世代享受香火。该庙俗称阿太屋,就建在原凤岗大礼堂边,至今还在。

不过不管怎么说,在隐松公主持下,开挖引水渠——上澳,使翙岗水澳清水不断,也使村西村北的良田得到了灌溉,这毕竟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后人福泽千秋的大好事。

岁月如烟。多少年过去,许许多多的事物,在这岁月的磨蚀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翙岗这条水澳,时至今日,依然青春永驻,发挥着它灌溉、洗漱、调控温度等作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