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要闻

2025年11月28日
莪山畲族乡红薯粉丝制作迎旺季
阅读量:108
本文字数:682
本报讯(记者 王珊婷)进入冬天,正是红薯粉丝加工的黄金时期。近日,走进莪山畲族乡莪山民族村,广场上晒着不少加工好的红薯粉丝,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
村民姚燕波带着刚刚制作出来的粉丝细心晾晒。“今年做了70斤红薯粉丝,要趁着连续晴好天气抓紧晾晒,通常需晒足五个大太阳。”她说,自己家里种的番薯,加工做成红薯粉丝,纯天然无添加,自己吃或者送给亲朋好友都放心。
不远处,姚素芳家的加工作坊里蒸汽氤氲,忙得热火朝天。走进制作间,搅拌好的红薯淀粉摆放在一旁,柴火灶上的蒸屉蒸腾着热气。这几日,姚素芳全家五口人齐上阵,每天早上五点开工,一直忙到凌晨。
“每年这段时间是做红薯粉丝最忙的时候,每天大概要做30多个粉丝胚子,用掉五六百斤粉浆。”姚素芳说着,继续往蒸笼里浇上一层粉浆。“浇多了,变厚,不好熟;浇少了,饼质不均匀,会影响后续的刨丝。”姚素芳说,这道浇浆的工序最考验手艺,全凭多年积累的经验。
制作一个合格的粉丝胚子,需要重复蒸制、浇浆十余次,整个过程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蒸好的胚子还需要在阴凉处晾晒三天,待其韧性达到最佳状态,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刨丝。在另一个制作间里,特制的刨丝机正发出有节奏的“唰唰”声。粉丝胚子固定在机器上,顷刻间,被推成细丝,晶莹剔透的粉丝如流苏般垂落。
这些红薯粉丝正是莪山炒龙须的主要原料,这道在长桌宴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还有一个寓意美好的名字——“龙凤呈祥”。“莪山畲族乡的红薯粉丝,每一道工序都非常严格,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做到无添加,粉丝色泽纯正、耐煮耐泡、口感劲道。”莪山民族村文化员陈红芬介绍,红薯粉丝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份可以品尝的乡情与文化。
◎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 浙ICP备090060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