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乐”赋能,稻花香里“种”文化
傍晚时分,在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新宇村的田野边,一群孩子全神贯注地演奏着单簧管与长笛,经典的《云宫迅音》旋律在空气中回荡。来自杭州爱乐乐团的一级演奏员陈安利不时俯身,细心纠正孩子们的手势。
双方结缘,要追溯到2024年6月。彼时,陈安利入选杭州市首批文化特派员,被派驻新宇村。“这里拥有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田园风光,虽然物质生活比较富足,但是文化活动相对较少。”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需求后,“运河爱‘乐’——生态新农村文化赋能计划”项目策划实施,探索以音乐文化激活乡村文化。
落脚点,从“鼓圈”开始。“鼓圈”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团体即兴演奏形式,没有乐谱、不需基础。陈安利邀请全球知名的鼓圈引导师来到村里,和村民一起围坐成圈进行演奏。“敲完这通鼓,心里的烦躁全散了。”不少村民感慨,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家门口玩得如此尽兴。热情的鼓声,拉近了村民与文化活动的距离。
“文化特派员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陈安利深知,该项目不仅要搭建舞台,关键还要培养能站上舞台的人。一次在运河小学走访时,校长向她吐露心声:“学校管乐团成立多年,但孩子们缺少展示机会。”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学校管乐团的基础上组建“运河·爱乐”乡村青少年乐团。
该乐团现有近50名成员,平均年龄8岁至14岁。陈安利不仅担任艺术指导,还协调杭州爱乐乐团的其他演奏员定期教学,让这些孩子能在乡村享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六年级的魏泊晨入团前沉默寡言,历经多次演出锻炼后成为活跃分子。“感谢音乐,让孩子越来越开朗。”家长在群里的留言,成了陈安利珍视的反馈。
在培育青少年的同时,“运河爱‘乐’——生态新农村文化赋能计划”没有忘记挖掘本土青年音乐人才。当陈安利发现咖啡师阿彬等7人擅长不同的乐器演奏后,便建议他们组建“新宇·乡潮”FUSION民谣乐队,还帮忙创编曲目、购置乐器,推荐演出机会。如今,这支民谣乐队已在当地“村晚”、音乐节等活动中崭露头角。
该项目为村里带来各类音乐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新宇村村委会委员奚璐霞表示,“运河爱‘乐’——生态新农村文化赋能计划”巧妙地将当地非遗清水丝绵与音乐元素相结合,把小提琴、钢琴、琵琶等乐器造型融入胸针、发簪、蚕丝皂等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开发出的文创产品累计带动村里相关业态增收超220万元。
在乡村“种”文化的同时,该项目更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运河·爱乐”乡村青少年乐团不仅登上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等国家级舞台,还与德国柏林少女合唱团携手献艺。在运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商赟看来,这让世界听到了中国乡村的声音。
此外,该项目还联动知名音乐制作人江存潇等人创编方言童谣《宝卷花语》,并不断拓宽传播渠道,让宝卷这一由唐代俗讲演变而来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当代大放异彩。
以项目为牵引,文化特派员带来的变化远不止在新宇村。“现在,周边地区也在受益,音乐带动村咖、营地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文化饭’。”运河街道党工委委员张宇说,就像最初只是种下一颗种子,现在已然开出了花。
夕阳下,琴声再次响起。望着孩子们的背影,陈安利表示,希望将新宇村乃至整个运河街道打造成一个乡村音乐的学堂:“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运河畔的田野上,不仅有稻花香,还有音乐在生长,文化在扎根、抽芽、开花。”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