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5年11月21日

兰石斋杂记(五十六)

应野平画桐庐

阅读量:116 本文字数:1693

蓝银坤

应野平(1910—1992),浙江宁海人,曾用名应野萍,应野苹。其父桂馨先生,工书能诗,与潘天寿先生父亲同为宁海清季廪生,当地城乡碑碣大多出于其手,潘天寿先生是应野平哥哥的同学,谊属世交,所以应野平幼年即承家学。

1925年,应野平少年赴沪学艺,初习银盾雕刻,后转攻绘画,从任伯年人物画入手,继而专攻山水。其早期以临摹传统为主,师法“四王”与“元四家”,汲取笔墨构图精髓;继而溯源五代董源、北宋巨然,深化对山水形态与神韵的理解。他精研王蒙皴法以增画面层次,兼习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理念,融合写生与创新精神。此阶段创作以宋元遗韵为基,笔墨苍润而不失新意,风格清秀工稳,虽个人面貌未臻成熟,却彰显“习古不泥古”的探索轨迹。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正式改名“野平”,以示从此不做野草。他不仅积极投身美术事业建设,参与创建“新国画研究会”,还担任华东美协专职画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在艺术实践与教育领域双向深耕。这一时期,他积极响应“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号召,足迹遍布富春江、新安江、黄山、泰山等地,更深入工厂、渔村实地写生,开启了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风格转型。

1956年10月,应野平与涂克、谢之光、陈秋草等至富春江体验生活。他曾自述:“此次去富春江体验生活,江水碧绿,大家都着迷。坐船去七里泷,途中遇到渔民钓上一条大鱼,我们把它买了下来,谢之光会做菜,他动手做鱼,味道鲜美……”并有《七里泷秋色》诗:“岸抱青山七里泷,霜枫如醉夕阳红。天然景色如画图,应有丹青夺化工。”以纪游。回上海后,创作了《桐君山上望桐庐》,该画纵26.5厘米,横36.8厘米。题款:“桐君山上望桐庐。一九五六年冬自富春归写此纪游,野平。”1957年8月由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年画。同时期还有《丙申暮秋芦茨埠头写生》《严滩》《丙申十月富春纪游》等作品,此后创作的《富春江畔》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并发表在苏联《造型艺术》杂志上,又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前他的山水创作中,笔墨尚带着清秀柔美的特质,而这一阶段则彻底突破传统范式,转向对社会主义建设新貌与壮丽山河的倾情描绘。为解决“传统笔墨如何表现新时代、新内容”的核心命题,他大胆尝试将西画的透视、光影、色彩等写实技巧融入水墨创作,由此形成了更为雄健有力的笔墨语言,构图趋向饱满丰盈,色彩运用也愈发大胆明快。这种探索让其艺术风格完成了从清雅到雄浑厚重的蜕变,既保留传统文脉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1963年5月,应野平先生带学生再次到杭州、富阳、桐庐写生。作诗数首,其中《上芦茨》诗写道:“好景催人攀大岭,清流濯足过重溪。相扶如醉还如舞,大笑归来日已西。”创作了《富春江上锦千堆》,在同时期创作的一幅《桐江春色》上他题到:“富春水光滟潋,山色葱茏,秀媚之境冠绝江南。”

十年后,应野平与张雪父、乔木、丁浩等又到杭州、桐庐、七里泷、新安江搜集素材。因为“十年前曾游富春江,今日重游,感奋之情不能自抑,因赋《虞美人》词以记之:富春江上秋光好,红树黄金稻。碧波千顷若为娇,却是横空水库涌银涛。旧游踪迹如烟杳,新厦知多少。逢人处处说东风,应有豪情写入画图中。”返沪后作《富春写生册》一本。这是应野平艺术生涯中最成熟且最富创造力的辉煌时期。此阶段,他的作品回归传统深度,愈发深入地研习传统精髓,尤其从石涛、石溪、梅清等个性鲜明的画家及宋元绘画中汲取养分,专注于笔墨语言的锤炼与升华。他笔下的线条愈发苍劲老辣,墨色更显浑厚华滋,创作重心转向对内在精神气韵与意境的追求。同时,泼墨、泼彩技法开始被尝试并融入创作,更创造性地发展出独特的皴法体系。至晚期,应野平的作品已将传统笔墨、写生体验、现代构成意识、泼彩技法与强烈的个人情感熔于一炉,形成雄浑博大、苍茫厚重、色彩瑰丽、气势撼人的独特艺术风貌。

我们看应野平先生的艺术历程清晰而坚定:早年深耕传统笔墨,1949年前为上海职业画家,曾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年倾情时代写照,1949年后,历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创作干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1960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晚年回归笔墨精髓,形成独特个人风格,1983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画院画师。从而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名播大江南北的山水大家和海派重要代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