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融杭接廊
2025年11月20日

自然教育与生态修复“互促共荣”

杭州这场活动干货满满

阅读量:89 本文字数:800

从机器轰鸣的钢铁厂区到生机盎然的生态公园,从尘土飞扬的废弃矿坑到承载记忆的文化地标……自然教育与生态修复逐渐实现“互促共荣”。近日,2025中国自然教育大会“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与教育传播”分会场活动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启,活动汇聚了全国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自然教育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骨干及高校师生百余人,共探自然教育与生态修复融合发展新路径。

“自然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架起人与自然对话的精神桥梁——它既是生态保护修复的‘软实力’,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修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杭州坚守生态底线,从湿地生态廊道的全线贯通到矿山复绿攻坚的持续发力,从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保护到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管控,每一项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都离不开自然教育的赋能增效,二者形成了“修复中育人、育人中促修复”的良性循环。

案例分享环节成为整场活动的“干货核心”。来自浙江及杭州各领域的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实践者,围绕工业遗迹转型、废弃矿山治理、乡村振兴发展等多元应用场景,多角度呈现生态保护修复与自然教育的协同成效,让“修复现场变教育课堂”的融合路径越发清晰可感。

“在全国上下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时刻,我们以分会场为纽带,共探自然资源保护与教育传播的融合之道,既是对‘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响应,更是推动生态保护理念落地生根的实践之举。”嘉宾纷纷表示,分享的案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写”在之江大地上的鲜活注脚,尤其是“修复现场变教育课堂”的有机转换,为破解“生态保护与公众参与脱节”的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杭州样板”。

下一步,杭州将不断探索“生态修复+教育传播”的模式创新,让更多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全民共享的自然教育资源,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更多杭州力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