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驾非自驾 安全底线不可越
■ 徐文静
酒后驾车,为规避监管,竟网购“智驾神器”压在方向盘上,自己则放心大胆地躺到副驾驶座睡觉。近日,杭州男子王某某因这番“神操作”被判处拘役一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4000元。这起看似荒诞的案件,不仅暴露了当事人对法律的漠视,更折射出在技术崇拜时代,一些人对智能科技的盲目迷信与误读。
当时,王某某酒后使用所谓的“智驾神器”驾车,自己则在副驾驶座睡觉。车辆行驶20分钟后,在道路中央自行停下,阻碍后方车辆通行,最终被群众发现并报警。法院审理认定王某某犯危险驾驶罪。这一幕仿佛是科幻电影中的桥段,却在现实中真实上演。方向盘后空无一人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这不仅是对公共安全的极大威胁,更是对现代科技的一种畸形应用。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智能驾驶技术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从自适应巡航到车道保持,从自动泊车到城市导航辅助驾驶,汽车正变得越来越“智能”。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目前市面上所有量产车型的自动驾驶技术都仍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远未达到真正的“无人驾驶”水平。那些所谓的“智驾神器”,不过是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技术不了解而制造的骗局,其本质是对安全底线的挑战。
王某某的行为,表面上是利用“高科技”规避法律,实质上是对危险驾驶的变本加厉。酒驾本身已是将个人便利置于公共安全之上的违法行为,而试图用“科技手段”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披上合法外衣,则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法律对此类行为的严厉打击,不仅是对个案当事人的惩处,更是向社会传递明确信号:科技不是违法的护身符,智能化不能成为危险驾驶的借口。
这起案件也暴露出一部分人对科技能力的盲目信任。在商家夸大其词的宣传和技术光环的遮蔽下,一些人逐渐丧失了基本的风险判断能力,将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给尚未成熟的技术系统。这种“科技迷思”的背后,是对技术本质的误解——任何技术都只是人类的工具,而非责任的替代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论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驾驶者的主体责任都不会也不应该被替代。
面对层出不穷的“科技神器”与日益复杂的智能系统,监管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加强对此类产品的源头治理。对于那些可能误导消费者、危及公共安全的产品,应当坚决予以查处,杜绝其流入市场。同时,汽车制造商也有责任清晰界定自身技术的边界,避免在宣传中给消费者造成误解,引导用户正确、安全地使用智能驾驶功能。
科技进步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成为违法乱纪的工具。当我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在汽车真正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那一天到来之前,每一位驾驶者都应当谨记:方向盘后不能无人,责任永远在自己手中。
王某某的案例应当成为一面镜子。在智能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科技应当赋能社会进步,而非成为危险的催化剂;创新应当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而非突破安全的底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守护好公共安全的生命线。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