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盛栋:在桐庐我与“土地”双向奔赴
我是一名“农二代”,从小就在田间地头奔跑,帮着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但真正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是五年前决定从上海的写字楼走向桐庐的田野那一刻起。这是一场我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从“肩扛手挑”到简单机械化
我是绍兴人,父母与土地打交道,已有二十多个年头。最开始,他们在上海青浦承包了几十亩土地,除了耕地使用机械化的农用器具,种地、收割这些农活就全凭一副肩膀、一双手。那时候“机械化”还是个遥远的词,他们种下的每一粒粮食都浸透着耕作的艰辛。
后来,机械化农耕的脚步慢慢走近。小型收割机开进了田里,但那时的机械像刚学步的孩子,只能完成“收割”这一个环节,后续的脱粒、晒谷,依旧离不开人力。也是在这期间,我们流转的土地扩大到了100多亩。
即便机械只减少了“弯腰收割”这一个步骤,对农忙时的农人来说,这份助力也让种地轻松了不少。我的父母就这样从清晨到日暮,勤勤恳恳地在田间劳作。再后来,他们成立了现代化农场,拖拉机、烘干机成了新伙伴,也终于从“看天吃饭”的焦虑中,稍稍松了口气。这是他们从传统人力农业迈向机械化农业的“第一步”。
大学毕业后,我在上海找了室内预算员的工作,每天不是跑工地就是面对闪烁的屏幕,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身体虽不算劳累,精神却并不自由。
转折发生在2018年,父亲买回一台植保无人机,却总也“驯服”不了它。为了帮父亲减轻负担,每到周末我就回去帮忙,没想到一上手就着了迷。通过无人机的视角,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田野,它是一片可以被精准测量、科学管理的现代化耕地。
做“懂技术”的新农人
2020年,我们全家来到旧县街道,接手1000多亩土地。站在那片开阔的田野前,我闻到了空气中混合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辞去上海的工作,留在这里。于是,我放下了鼠标,握起了遥控器。
桐庐,从此成了我的新家园。这里的山水,仿佛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我在这里与桐庐姑娘结了婚,又扎扎实实干起了农业,成了一名地道的“新桐庐人”。
这片土地也见证着我的成长。从第一颗种子落地,到第一片秧苗泛绿,再到金色的稻浪在秋风里翻滚,我像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父亲,欣喜于它的每一点变化。我们的农场如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育秧流水线、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大型烘干机……这些钢铁伙伴,让我能更从容、更精准地照料这片土地。
农忙时,我清晨五点多就下田,操作无人机为油菜地施肥、播种。当夕阳西下,我才结束一天的工作。身体是疲惫的,但内心是充盈的。秋收时,看着颗粒归仓,那种踏实的成就感,可以抚慰身体的疲累。
如今,我们农场年产粮食能达到400万斤左右。这背后,是机械化的力量,也是我们这一代“新农人”对土地的重新理解。我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者,而是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田园经理人”。
从父辈的锄头到我的无人机,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我们对土地的深情。这场与土地的“双向奔赴”,是我做的最正确的选择。未来,我希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继续用科技的力量,种出最美的风景。
(记者 金轶润)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