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11月10日

打造“中国桂花第一村”,桐庐这个村底气何在?

阅读量:176 本文字数:2202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旧县街道母岭桂花交易中心里,金灿灿的干桂花平铺成毯。

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到如今的全产业链发展,从单一苗木售卖到农文旅体深度融合,桂花早已成为带动母岭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黄金产业”。发展桂花产业,母岭村究竟走过了怎样的路?锚定打造“中国桂花第一村”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卖苗木”走向“全产业”

母岭村与桂花的情缘,早已深深镌刻在历史长河中。

温暖湿润的气候、疏松肥沃的土壤,为桂花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一棵树龄数百年的“宋代桂花树”至今仍矗立村中,被村民尊为“桂花王”。

当老桂花树的根部抽出新芽,村民便会小心取下,扦插后培育成一棵新的桂花树。长此以往,母岭村形成了“无户不植桂,无地不飘香”的独特景观。

一直以来,桂花不仅为母岭村的秋天送上了沁人心脾的香甜,也为村民带来了额外收入。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桂花盛开的季节,母岭村村民便会将花朵小心收入箩筐中,挑到供销社售卖。许多客商慕名前来,向村民收购桂花苗木。

“桂花树好打理,种在院子里、田埂上,不用花太多心思,树也能长好。”村民张水庚回忆,2012年左右,就有客人看中了他家里的4棵桂花树,以每棵6000元的价格购买。随着市场存量增加、供需关系变化,2014年起,桂花苗木价格持续下跌,原本售价千元的树苗跌至百元,全村销量大幅下滑。

“种着没效益,砍了又可惜”,如何延续、壮大桂花产业,成为摆在母岭村面前的难题。

集众智者事无不成,聚合力者业无不兴。“白+黑”“5+2”……村干部们频频走入村民家中,一起商量发展思路,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寻找正确的方向。

2016年,村里提出“一个支部一块责任田、一款桂花产品,一名党员一棵桂花树”的党建引领思路,动员党员带头探索桂花深加工。在全体母岭人的集思广益与动手实践下,桂花酒、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酱等系列产品相继推出,“母岭香”品牌成功注册。

2022年,母岭村建成“母岭香”共富工坊,集鲜桂花收购、深加工、产品制作、储存酿造于一体,彻底改变原有“小作坊式”生产模式,并引入真空冷冻干燥机、桂花酒半自动灌装流水线等设备,提高产能的同时,解决烘、晒等工艺制作干桂花易出现的颜色发褐问题,一条“生产干桂花与桂花衍生品齐步走”的桂花全产业链初步形成。

“齐参与”托起“共富梦”

秋天,是桂花盛开的季节,也是母岭村村民收获的时光。对于村民来说,桂花产业中,最直接且最快速的收益来自于鲜桂花收购。

11月4日,在建筑工地忙活一上午的村民陈关富回到家中,顺手用竹竿“打”了会儿桂花,再将收到的桂花带去桂花交易中心售卖。仅15分钟,他便获得了70元的收益。这条“桂花变现”快速通道的建立,得益于政企协同。

在县政协的推动下,母岭村与浙江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2024年,双方共同成立桐庐母岭桂花交易中心;2025年,成立李晓军专家工作站。

借助企业资源与渠道优势,母岭村实现鲜桂花“应收尽收”,去年10月单月收购量便达到15000公斤,带动农户直接增收15万元。

“有了桂花交易中心和企业的参与,我们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陈关富介绍,“打桂花”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高,男女老少都能做。若是做得勤快些,一对夫妻不到一周赚上三五千元也不是难事。

如今,母岭村还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街道)以及建德、淳安等县外地区桂花产业的发展。今年,艺福堂茶业同步开启桂花系列新品的加急研发,联合中国计量大学专家团队,对母岭村及周边不同品种、产地的桂花开展制茶工艺试验,母岭村作为桂花产业的核心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此外,在街道、部门以及母岭村的共同努力下,母岭桂花产品已成功入驻高速服务区、旧县农博馆等十余个线下点位,同时接入“杭报甄选”“旧县优选”及艺福堂自有天猫、抖音、京东等电商平台,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0万元,共富工坊年销售总额突破100万元,村集体“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深融合”推动“新发展”

今年桂花节上,母岭村文化特派员苏扬发布全新升级的“剧本游”,游客可以化身“剧中人”,在母岭桂花香中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体验别样人生。

“桂花花期短,桂花糕等产品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做,但不少适合现做现吃,因此,更加需要稳定的客源。”在母岭村党总支副书记华炎花看来,推动“农文旅体”深度融合,为村里带来更多的客源,是推动桂花产业持续壮大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旧县街道以旧钟线为轴,联动母岭、鸿儒、合岭等村,以“赛事引流+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将体育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并通过客源共享、统一定价、跨村联动等机制,有效打破行政村界限,实现“赛在全域、宿在合岭、吃在母岭、玩在旧县”的资源互补、流量共享新局面。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各级体育赛事32场,带动食宿游购消费600余万元。

不久前,集“农文旅研”于一体的旧县街道农博馆建成开馆,馆内拥有无土栽培、VR设施等设备,并设置产品展区,展销村集体以及村民生产的土特产。

“我们的核心理念就是‘带着村民干、陪着村民变、帮着村民赚’,通过研学活动增加本地产品‘曝光度’,为乡村‘引流’。”农博馆职业经理人王静静介绍,在这过程中,农博馆将积极收集来客的反馈与意见,找寻挖掘广受好评的农产品,更好助力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眼下,除了“剧本游”,母岭村还依托百桂园,开发认识桂花、制作桂花衍生品等研学课程。村两委还计划将村中闲置厂房改建为专业的体育场馆,日后用于承接各类比赛、发展赛事经济。

百年桂香绵延不绝,共富故事正在续写。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农文旅体的深度融合,这股清甜的桂花香,必将飘得更远、更久,滋养出更加丰硕的共富果实。

(记者 陈艺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