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上)
钟一平
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分水制笔产业,作出了“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的十六字重要指示,至今已20多年了。为系统阐述20多年来县域传统产业块状经济的发展轨迹,总结提炼围绕“做大做强”引领县域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和生动实践,深刻剖析传统产业在国际国内大经济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对进一步研究县域传统产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分水制笔业和横村针织产业为例,对县域传统产业的发展作些思考。
一、发展阶段
二十年来,桐庐的传统产业,围绕“做大做强”,从产业集聚形成到产业集群发展,真正成为块状经济、百姓经济、富民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03-2007年)
产业集聚是产业自身逐步发展顺应工业化、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以及政府的推动下形成的,需要相关企业从空间上的集聚,最终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部企业分工明确、相互配套、协作紧密,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横村、分水为代表的大量民营经济、传统产业特别是针织、制笔业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逐步延伸完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衍生出许多配套加工企业,从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分水制笔产业集群比较表(一)

横村针织产业集群比较表(二)

从表(一)、(二)可以看出,以分水为中心的制笔产业集群,以横村为中心的针织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分水制笔产业全行业销售从2003年的28.2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1.70亿元,增长了32.3%,其中规上企业从19家,增加到2007年的73家,增加了54家,销售增长了72.1%;横村针织产业全行业销售从2003年的28.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0.3亿元,增长了42.94%,其中规上企业从31家,增加到2007年的62家,增加了31家,销售增长了34.95%。
从2004年起,县政府出台了〔2004〕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针织和制笔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又出台了〔2005〕42号文件《关于加快针织和制笔产业扶持力度积极促进产业升级的实施办法》,加大了对改造和提升针织、制笔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极大推动了两大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全市掀起了“工业兴市、乡镇学分水”的高潮,其中横村针织产业和富春江水电设备制造等两个块状经济还成为杭州市十大产业集群。
(二)两大产业稳健发展(2008-2017年)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和冲击了针织和制笔这两大产业集群。由于这两大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外向度高,产品以外贸出口贴牌加工生产为主体,大部分订单依赖外需市场,这两大产业出口占全县外贸出口交易值的30%以上,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出台了《关于支持传统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补充意见》。乡镇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技改力度,县政府补助技改投资17%,乡镇补助8%,这在历史上前所未有。从而,引进了大量先进设备,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两个传统产业不仅渡过了难关,而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制笔行业2009年以来3年时间增加更新设备2100余台;至2011年全县针织产业企业家数达2139家,工业销售达108.2亿元,占全县工业销售的17.34%;制笔行业企业达1014家,销售49.0亿元,占全县工业销售的7.9%。
从2012年以来,外需市场持续疲软,由于单一的外需市场及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对传统产业又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又及时研究和出台了相关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杭州市政府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并在分水镇设立了制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共性技术研发、公共展示、公共信息服务。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我县针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特色块状经济提升五年计划》,开展《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年》《转型升级提升年》《电子商务推进年》《服务企业创新年》活动。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的若干意见》,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电商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电商换市、创新营销模式,利用电子商务拓市场,鼓励企业建立独立电子商务平台。相继在分水成立一马平川电商有限公司,建立文具电商协会;在横村成立横春电商公司;在县域建立桐庐县电子商务协会,带动制笔、针织两大特色块状经济应用电子商务。之后,在迎春商务区设立电子商务产业园,阿里巴巴·桐庐产业带上线运行,全市推进电商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桐庐召开,并获市政府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至2015年,产业带入驻企业663家,交易额达1.5亿元,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获全市工信经济综合考核一等奖。
2017年全县针织行业情况表(三)

2017年全县制笔行业情况表(四)

从表(三)、表(四)看出,针织、制笔两大传统产业行业总产值、规上企业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注:规上企业统计口径调整从500万增加到2000万)。横村针织、分水制笔两大产业集群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横村针织企业从2003年的352家,增加到2017年的2395家;分水制笔企业从2003年的661家,增加到2017年的809家。
(三)块状经济面临困局(2018-2022年)
刚渡过十年后危机时代,县域块状经济又遭遇了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和2020年突发的全球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作为出口导向、低端制造、贴牌加工为主的传统特色产业面临生存危机。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针织行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和《制笔行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推动园区腾笼换鸟,加快小微园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在制笔行业中,以“亩均论英雄”,推动产品升级。在针织行业中,以市场转型为方向,推动品牌建设。但受外部宏观经济的影响,各项指标下降明显。
2022年横村、分水两大产业
集群情况表(五)

横村针织规上企业情况表(六)

至2022年全县针织行业规上企业产值跌至27.5亿元,同比下降-2%,比2017年减少了26.1亿元,下降了48.7%。横村针织产业集群企业下降为682家,个体户1445余家,规上企业27家,产值10.09亿元,同比下降8%。全县制笔业行业规上企业产值跌至7.5亿元,比2017年减少3.9亿元,下降了34.2%。分水制笔产业集群制笔企业下降为506家,配套企业279家,规上企业18家,产值6.5亿元,比2017年下降了37.7%。全县制笔、针织规上企业下降为79家,比2017年减少了31家,全市12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名单中,桐庐富春江水电设备制造和横村针织产业集群已不在其中。
二、主要成果
从表(七)可以看出,二十年来,围绕“做大做强、强化特色”,针织、制笔两大产业集群相继荣获了多项国家级品牌和特色称号,为桐庐产业发展增光添彩,也使分水制笔、横村针织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做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针织、制笔产业已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主渠道。
横村针织产业集群,近百种产品远销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针织“小三件”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正在致力于高质量打造“中国时尚针织之都”和建设“世界级针织时尚产业集群”。分水制笔业生产的圆珠笔、中性笔两大系列共4000多个品种,总产量已达92.74亿支,按设备规模,已具有年产180亿支笔的生产能力,“分水制造”的圆珠笔总量已占全省总产量的70%,全国产量的40%。目前正在围绕“中国制笔之乡”,打造“妙笔小镇”,向“世界人均一支好笔”的目标迈进。
分水、横村两大产业集群荣获称号表(七)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集群规模偏小。全县针织产业最高年份总产值204.8亿元,规上企业只有53.6亿元;横村针织产业集群总产值近90亿元,规上企业只有37.7亿元。全县制笔产业最高年份总产值90亿元,规上企业只有11.4亿元;分水制笔产业集群总产值80.6亿元,规上企业只有9.9亿元。没有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规上)。
(二)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产业集群中行业龙头企业不大不强且数量偏少、竞争力弱小。分水制笔行业中785家制笔及配套企业中,规上企业只有18家,产值仅为6.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年产值只有3622万元;目前最大的制笔企业-桐庐百特文化用品有限公司,2022年产值也只有1.5亿元。横村针织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只有27家,规上产值10.4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年产值只有3737万元,行业中龙头企业富春江织造,2022年产值也只有2.952亿元。
(三)传统制造产业低端。针织、制笔两大产业集群均为传统制造业,从事轻工业的制造环节,很大一部分从事来料加工,产品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最低端,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由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末端,产品更易受上游企业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
(四)传统企业缺乏创新。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多数企业仍处于“有品无牌”境地,产品市场占有率虽较高,但大多都是贴牌生产,按图加工照瓢画葫芦。自主创新投入不足,集群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在1.5%以下,核心技术攻关不足。如分水制笔业相关高端设备还不能实现完全自给自足,核心技术如笔芯、油墨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攻关,高端的还依赖于进口;核心产品技术不够全面,如笔尖的铜头、笔的快速制造、笔的表面处理等,缺乏创新人才。更可怕的是,长期的对外贸易依赖性形成企业惰性,缺乏创新的原动力。2012年县政府为了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在分水多次召开制笔企业座谈会,许多企业老总甚至是所谓的“创二代”,都没有意识到企业生存的市场危机,认为自己是外贸企业,不需要电子商务的推动,不需要开辟国内市场。没有自己的品牌,受制于人的外贸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县诸多出口企业的心底之痛,企业缺乏定价“话语权”,巨大的制造能力没有带来相应的丰厚利润,接踵而来的国际贸易摩擦却让许多企业应接不暇,如何摆脱“贴牌”境地,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更多“话语权”,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努力的方向。
(五)集群企业市场单一。针织、制笔两大产业集群都渊源于早期的乡镇企业,已形成了以外贸出口加工为支柱的工业生产体系,尽管这些年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外贸出口比重逐年下降,但比重仍然偏高。以2011年数据为例,全县外贸出口交易值173.6亿元,占全县工业销售产值的27.6%,而针织、制笔两大产业占全县外贸出口交易值的30%。集群企业外向度高,发展面临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和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市场对传统制造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外需市场持续疲软。如制笔行业,分水生产的笔大多是“广告笔”,由于疫情影响,仅2020年全球175场国际展会取消或延期,大量的中小企业失去了订单。
(六)知识产权亟待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长期存在,侵权现象时有发生,在制笔行业中尤为突出。分水制笔产业长期处于低端市场,随着自动化带来产能的不断提升,目前处于产能严重过剩阶段,分水制笔业已具备年产180亿支笔的产能,但年产量只有90亿支,众多企业同质化及低端竞争。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成立,知识产权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侵权事件也得到有效遏制,但知识产权保护任重而道远。
(七)产业集群优势弱化。针织、制笔两大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社办企业、乡镇企业的改制和家庭作坊经营,进入门槛低、资金投入要求低,是地地道道的百姓经济。但如今,特别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企业面临“两高三荒”,即钱荒、人荒、气荒,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不断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我县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企业通过民间借贷或小贷公司贷款,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由于传统制造业利润低,无法支撑高额利息,面临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这几年大量的“加工点”倒闭,既有订单问题,更有融资问题。2018年以来,我国CPI和PPI增速持续上升并保持高位,企业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资源密集型行业受到较大的冲击。横村针织供气,长期以来由于气源供气不稳定和价格因子一直困扰着企业生产。针织、制笔两大行业都存在“招工难”现象,劳动力价格每年上升10%以上,当前行业用工甚至出现“断代”现象,目前在针织行业的职工大多在50岁以上。同时,这两大行业一直以来在本县没有专业市场的支撑,产业集群整体力量难以显现,企业各自为阵,力量分散,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当前存在的用工难、融资难、营利难、转型难、创新难“五难”现象,使传统制造业的优势逐步弱化。
(未完待续)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特聘教授,桐庐县人大、政协、社科联智库专家。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