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专刊
2025年11月05日

从“补丁田”到“金色海”,两代人书写山水答卷

阅读量:210 本文字数:4861

大路村稻田俯瞰图

(央广网发 倪望 摄)

11月2日,央广网聚焦我县分水镇大路村,看两代人如何通过努力让这片土地完成从“补丁田”到“金色海”的蜕变。

编者按: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他们是“两山”滋养的新生代,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业,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让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青春与青山双向奔赴,山水间的幸福画卷,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这是一片会呼吸的稻田。千亩金黄,不是静默的风景,而是一片起伏的、流动的生命之海。

单株稻禾,锋芒毕露,似青年执拗;连片稻浪,温厚磅礴,如中年胸怀。

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大路村,这片土地见证了两代奋斗者二十余载的光阴流转。

登上田埂间那座波浪形的“彩虹桥”,你就获得了阅读这片土地的最佳视角。

背景是如黛青山,前方是白墙黑瓦的村居。再远处,溪水潺潺流过龙鳞坝,声音清亮。

这片被称为“呱呱叫欢乐农场”的土地,早已超越传统农耕。它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式乐园,融合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与科普研学等功能。

丰收节里举办的团队研学活动

(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一组数据

“金融活水”让乡村有了后盾

一组数据记录着大路村的成功:2024年,“呱呱叫欢乐农场”为村集体带来156.8万元经营性收入,基础种粮创收40万元。由其引燃的乡村文旅经济,去年为周边民宿群带来了超过380万元的流水。

在农场里的“农创客创富中心”,“90后”大路村党支部书记王陈峰迎来了一位重要客人。中国农业银行桐庐东关支行负责人牛琳玉为他带来了一笔100万元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信用贷款”。

这笔贷款无需任何抵押,让创业者可以“轻装上阵”,在三年期内享受普惠年化利率,随借随还。

这笔即将落地的资金,将依托“桐庐味道”金名片,用于大路村农产品统一包装和销售,预计能带动50余户农户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以上。

“针对村里旅游淡季客流量少的问题,我计划在未来发展养老产业,让游客能在大路村长期‘安家’,需要农行的进一步支持。”王陈峰说。

“王书记,村里未来的规划我们了解了,农行一定会尽力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务,做大家最稳的后盾。”牛琳玉的话轻快而有力。

一段往事

田埂划出了地界,道路充满泥泞

送走客人,王陈峰望着窗外的稻田出神。

这位年轻书记的眼中,既有金灿灿的当下,也有两代人用汗水、抉择与梦想,在绿水青山间写下的滚烫的故事。

时光倒流二十几年,今日连绵的稻浪彼时被一道道顽固的田埂切割得支离破碎。

在王陈峰的童年回忆里,那是一片打满了“补丁”的田。

当时,村民只把承包到户的田地当作“口粮田”,求的是一家温饱,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那个年代的艰辛,也深刻地烙印在出行的路上。王陈峰自幼体弱多病,去县城里看病的路,对他来说最为煎熬。

大热天,车里没有空调,车窗外是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的泥泞路,坑坑洼洼,颠颠簸簸。“到县里要两个多小时,身体难受,心里委屈,我就在车里不停地哭。”

二十多年前的大路村道路泥泞

(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村庄的内部,也同样被“泥泞”包围。王陈峰家开着村里的小卖部,本是热闹的“社交中心”,却也从侧面映照出当时环境的窘迫。

“很多人都来我家买了东西,拆开包装就随手一扔,”他回忆道,“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垃圾桶的概念。”更让人难堪的是,小卖部旁的那条小水沟,在一些村民眼中,就是露天厕所。

好在,孩提时代的懵懂也冲淡了环境的艰苦,“泥田是摔跤的软垫,田埂是玩侦察游戏、偷西瓜时最好的掩体。”王陈峰笑着说。

“小时候,我不是趴在石头上就是滚在泥里,不是滚在泥地里就是窝在河里。”

一个决心

从“补丁田”变成了“希望田”

“我是农民,我知道种地有多苦。”

王陈峰记忆里的童趣,在当时的村委会主任罗铁其眼里,却是另一番感受。

“油菜要在最热的时候收割,太阳将油菜籽烘干后才能一敲就掉,不然就会潮乎乎地黏在杆子上。”

罗铁其还清晰记得弯腰插秧的滋味,“累到最后,常常感觉不到腰和腿的存在。”

更深的忧虑在于,分散凌乱的土地困住了生产力,青壮年如候鸟般离巢外出,土地抛荒严重。“农机具在这些田埂面前,就是一堆废铁。”

转变的契机源于外出考察时带来的震撼,罗铁其和时任村书记查正文亲眼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力量。

“又省力,又高产,为什么我们村不能这样?”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萌生:推倒田埂,土地集中,规模化种植和管理经营,引进优质水稻,让这片土地生出“金疙瘩”。

“当时我们引进了‘甬优系列’水稻,‘甬’就是宁波简称的那个‘甬’,‘优’就是优质的‘优’。”

庄稼人对于粮食的感情,让他反复向记者强调着这两个字。

他们开始了艰难的“破埂”之旅,2008年,村里向300多户农户正式下发《土地集中管理耕作》方案。

想法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土地是农民心里最后的安全感和尊严,当时有许多村民拒绝签署这一方案。

村委不再“蛮干”,而是精密测算,确认即使失败了也“亏不了多少钱”,才谨慎推进。

同一时间,村干部和党员们聚到一块,一起来认领一份“拒签名单”。“谁家亲戚谁去磨,谁和谁关系好,就去做谁的工作。”

“村里六七十岁,经验丰富的老农思想工作最难做,那时候我就四十岁出头,他们不相信我能把田管好种好。”罗铁其说。

“小年轻”没有低头,拍着胸脯向大家保证:“机械做得就是比人好!你们流转土地,不仅不用种田,还是合作社的股东,效益有你一份!”

这份魄力让村民们纷纷签署方案,村里随即成立了大路粮油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种植和管理。

一份坚守

绘“绿水青山”引“金山银山”

就在罗铁其为土地奔波时,查正文在攻克另一座堡垒。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大路村开始整治村庄人居环境。

“先要有绿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银山。”他们下定决心要洗净村庄脸庞,雇请本地村民负责清扫,地面上的垃圾第一次迎来了专人管理。

紧接着,一座座污水池被建立起来,生活污水开始有序归置。上百座露天茅厕被一举拆除,村庄告别了那尴尬的气味。

村里的道路也被硬化、拓宽,连接起那些曾经被孤立的角落。村口精心打造了入口景观,如同一张崭新的名片,向所有来访者展示着大路村脱胎换骨的决心。

环境改造前后的大路村村道

(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当基础的环境顽疾被逐一攻克,文旅项目才得以铺开。

筹备之路布满荆棘:资金、土地、保守观念……查正文带领村干部们四处“化缘”,和外界磨破嘴皮,组织村民外出见世面。

他至今难忘那个疲惫的中午,在桐庐县城奔走半天,累得开了一间钟点房,一觉醒来已是晚上。

“我拉开窗帘,看到夜里亮着一片暖黄色的灯,突然就开始流眼泪。”

孤独和重压,是那个时代基层奋斗者的共同回忆。

一波流量

以“农旅笔”书写“共富经”

被移走的田埂化作人们眼底的坦途,所有的坚守,在2009年的秋天得到了回响。

当连片的“甬优”系列水稻迎来丰收,亩产相比以往猛增两百斤,近八百亩土地第一次呈现出无垠的金色波浪。

“那个景色,焕然一新!整片的水稻,在公路边就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罗铁其的语气里,至今洋溢着当年的激动。

在如今的大路村,你会深切感受到人与土地的联系。

一种集体的、温柔的壮阔,让人顿感自身渺小,又被这丰饶的自然全然接纳。

村里新潮地请来了摄影师,大路村的“高颜值”一炮而红。

流量来了,如何接住?这成为新的考题。

2014年,一个名为“富春民居”的改造项目得以落地推行。村里请来专业设计师,将家家户户统一“打扮”为简洁明亮的白墙黑瓦。

焕然一新的白墙黑瓦民宿区域

(央广网发 倪望 摄)

起初,村民舍不得刚安上两三年的崭新红瓦,对“白墙”也很抵触。村干部们再次上演“持久战”,耐心描绘蓝图。

最终,村民们从一开始的抗拒,变为拦着施工队不让拆脚手架,只觉得自家庭院还能打扮得更美。

白墙黑瓦的新民宿给村庄带来了更多客人。最忙的时候,村里的文化员一个下午就接待了近600人的考察团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稻田里打卡,村两委果断决策,依托粮油功能区和3A级景区村庄的底蕴,打造田园综合体。2017年,彩虹桥、长廊等景观落成,“呱呱叫欢乐农场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农场建设过程中尊重土地肌理,巧妙布局了小火车、太空漫步等项目。2018年初,农场开业,游客如织,村民的脸上绽放出比稻花更灿烂的笑容。

游客在“呱呱叫欢乐农场”内游玩

(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一股力量

乡村产业迎来了“把脉人”

村庄环境的改善与农旅融合的前景,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牵引着产业回流与人才回归。

村民徐光明早年外出闯荡,在大路村所处的“中国制笔之乡”分水镇经营自己的工厂,家乡新貌让一种“是时候回去了”的念头强烈地攫住了他。

他将制笔厂迁回村里,而他的妻子王金囡,则怀着对家乡山水的深情,决心打造一家名为“石里山云”的民宿,这是一个家庭决定将未来扎根于故土的情怀。

王金囡经营的“石里山云”民宿

(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当徐光明想引入自动化设备对制笔厂进行环保升级时,轻资产、缺抵押的现实让他犯了难。

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抵押物,农行创新地看向了他的“电费数据”。日夜不停的生产痕迹,成了衡量企业真实经营活力的报表。

仅24小时,一笔100万元的“制笔农户贷”迅速到位。此外,一笔50万元的“惠农e贷”也被申请下来用于民宿配套设施建设。

这笔钱,让他的工厂更绿色,也让他的民宿更完善。

金融活水不只为灌溉稻田,也为了滋养一个想法,让它破土、抽穗。

如今,徐光明的产业构成了大路村新经济的缩影:他的制笔生意是带动村民就业的“好产业”,而“石里山云”民宿则是融入美丽乡村的“好风景”。

截至目前,农行已经为大路村建立了60余户农户信用档案,推出的“农户信用贷”能在手机上申请,3年期限内自助循环、随借随还。

不管是乡亲们搞民宿建设、做民宿装修,还是发展特色种植,都能快速拿到资金,不用再为“钱”的事耽误好时机。

绿水青山,让土地真正生金。

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农房价值飙升。村里一幢两间二层泥房,原来5万元都无人问津,现在却以12万元的价格被村民抢先收购。

至此,“吃出阳光、空气和土壤味道”的生机饮食概念,“枕水而眠”的民宿体验,成为大路村的金字招牌。

一个传承

“新农人”从“新起点”再出发

就在村庄经历着肉眼可见的发展蝶变时,王陈峰的父亲,嗅到了农业未来发展的气息,他看到了规模化、机械化带来的效率,更预见了农旅融合赋予这片土地的无限可能。

于是,一个电话,他将当时在外打拼已闯出一片天地、做快递承包业务的儿子王陈峰唤回了家。

父亲的召唤,混合着对故土变革的期许,在王陈峰心中激荡。

然而,这位在城市里游刃有余的“王经理”,回归田野的“首秀”便闹了个“笑话”。

第一次下田,他竟分不清稻苗与杂草,结果小心翼翼地把翠绿的稻苗全拔了,独独留下了杂草在风中摇曳。

父亲站在田埂上,看着儿子的“杰作”,哭笑不得。他没有过多责备,而是默默地脱下布鞋,卷起裤腿,踩进了浸润着凉意的泥水里,将他毕生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

王陈峰发现自己开始变得“满脑子都是田”。“后来去游山玩水,眼里就没有山和水了,全是田。”

“看到田种得好的,我就忍不住停下来学习。看到田种得不好的,我就觉得心痒痒,恨不能自己去种一种。”

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他却跑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路径。王陈峰不满足于传统的种植模式,研究并改良升级了“稻渔共养”系统。

他让甲鱼在稻田里安家,充当天然的“捕虫员”和“除草工”,这不仅大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升了稻米的有机品质和价值,连带着吃稻花、害虫长大的甲鱼,价格也比之前翻了一番,实现了“一田双收、生态溢价”。

农户在甲鱼池内展示刚刚捞出的甲鱼

(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科学管理下,水稻亩产再创新高。王陈峰务实肯干、钻研创新、乐于分享的形象,也植根在村民心中。

最终,王陈峰被推选为大路村新的领路人,肩负起带领全村走向更广阔未来的重任。

站在新的起点,王陈峰眺望的,是稻浪之外的新天地。他计划提升民宿品质,发展康养产业,引入时尚咖啡馆,打造亲水露营基地……他想让大路村具备超越观光的、更深度的乡村旅游“情绪价值”。

大路村的故事,是一片稻浪的成长史,更是一曲两代奋斗者的田园牧歌。

山乡巨变的关键,藏在敢于突破的勇气里,藏在对土地的深情里,藏在代代相传的坚守里,也藏在那悄然浸润、赋能未来的金融活水与时代合力之中。

详情请扫码查看

(转载自央广网客户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