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起富春江
——《富春江地理志》读札
郑凌红
上善若水。水润万物。
捧读“春水先生”近作《富春江地理志》,仿佛看见了一位潇洒从容的男子衣袂飘飘,目光辽阔,沿江飞舞,穿越时间蜿蜒而漫长的隧道,向你娓娓道来一条江的前世今生。
这是我眼中的古人。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不由地想附会一番:今人记山水,春水开一派。当然,我乃凡夫俗子一个,只能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也未能尽显其意。正如,一条富春江,它的博大,非寻常之人可悟矣。
《水经注》卷四十:浙江又北迳新城县,桐溪水注之。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束迭,西临峻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浣龙池。池水南流迳县西,为县之西溪……华夏1252条河流,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先生选择了富春江。在《富春江山水志》中,他化繁为简,“载着一舟渔歌而来,裹挟着严子陵钓台之隐逸,范文正公江湖之襟怀,黄公望富春之笔墨,接受读者与市场的检阅”(徐剑语)。
心中有江河,心中有读者,心中有大爱,才能写好一条江,一条河。此书简洁明了,上部“大江”,下部“两岸”,左手怀古,右手观今。我看此书,洋洋洒洒28万字,最醉心的莫过于,那一份“潇洒气质”。
潇洒如“春江渔歌”:元朝至正元年间的某一天,建康上元(今南京市)人李桓正泛舟富春江上。阳光晴好,风烟俱净,宽阔的江面上时有舟楫往来。李桓很享受这样的时光,在船头,一壶酒,几卷书,时坐时躺;有时看书累了,就静静地看艄公一桨一桨地划动着水,而江两岸的青山则慢慢地向面前移动过来……
地理志的书写,需要深厚的学识与视野。我曾借着小船,在富春江畔游览。南北朝吴均的文字让我忍不住拍下江岸的风光,虽未能发自内心贴合“天下独绝”四字,但“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倒也不免随性生发,感慨万千。在看《富春江地理志》时,我常常觉得,陆春祥先生就是一位“哲人”,他深邃的目光如严师,如慈父,也如阅尽千帆的侠客,他很好地处理了哲学思辨和文学解读之间的矛盾。也许,文学的生命是建立在它的唯一性和特殊性上面。唯一性,是写实的部分。特殊性,则由作者的思想渗入,形成个人辨识度,这样的作品才有更长远的生命力和普世价值。
你是什么样的人,便写的是怎样的文章。对此,我持赞成观点。从“简史”出发,经“苦厄”“营建”“食货”“沙洲”,这是一条大江的“历史演义”;从“山水”出发,经“古城”“非遗”“形胜”“碑坊”“传奇”,这是一座城的古今,也是一个人的目光穿越。我看里面的文字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融入文字,把自己的过往融入文字,借由山水生发,借由历史升腾,如同“桐君谷”中的“好中药”——传承丸三十克,数字化二十克,发酵丹五十克,再加传奇十克,哲学十克,取富春山水,架桐君炉,用时光精心熬制……
纸上与“春水”神交已久,也亲眼见识过先生的风度。也许,正如他本人曾经说过的那样:“四个版本的《辞海》缩印本,它们催促我要创造价值。”这或许只是一个缩影,然而弦外有音自刘熙载而来,他说那些“善书者”,“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游历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历史数十载的陆春祥先生,他当然知道,坦荡的人生和真实的学问才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因此,对文字的要求始终围绕着六个字:有文、有思、有趣。在书里面,你可以看到一位风趣的写作者,一位自律的博物学家,一位悲天悯人的哲学家。
这六个字,通往他向往实现马克思的那种理想:观天下自然事、写天下自然文、做天地间愁种。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