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芳草地
2025年09月23日

药香里的传承

——读《云边的中药铺》有感

阅读量:210 本文字数:1010

翻开《云边的中药铺》,最先抓住我的不是曲折的情节,而是那股从纸页间漫出来的药香——那是当归的醇厚、薄荷的清凉,更是老药铺里一代代传下来的中医魂。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不是少年半夏的成长冒险,而是藏在木药柜、铜药碾背后,关于“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半夏一开始是讨厌中药铺的。他嫌药味呛人,嫌爷爷的铜捣药罐“咚咚”声吵,甚至偷偷把爷爷写满药方的本子画得乱七八糟。就像小时候的我,总觉得奶奶缝衣服的针线筐、爷爷摆弄的旧收音机又老又笨,不懂大人为什么对这些“老东西”格外宝贝。可当小伙伴昆布生病,西医也束手无策时,是爷爷翻开泛黄的医书,抓出柴胡、黄芩,在砂锅里慢慢熬出一碗药汤,让昆布渐渐好转。从这时起,半夏眼里的老药铺,悄悄变了样子。

我忽然想起老家巷口的老木匠。他的铺子里堆着刨花,墙上挂着用了几十年的墨斗,每次有人来做桌椅,他都要先摸一摸木料的纹路,像和老朋友打招呼。他说,“木头有脾气,得顺着它来”,就像书中爷爷说,“中药也有性子,君臣佐使不能乱”。老木匠教徒弟时,从不急着让他们上手,而是先让他们学磨刨刀、认木料;爷爷教半夏认药,也不是直接讲功效,而是带他上山采药,教他看蒲公英的绒毛、金银花的颜色。原来传承从不是生硬地“教”,而是把对一件事的敬畏与热爱,像熬药一样,慢慢融进日子里。

最让我鼻子发酸的是书里的一个细节:爷爷病重后,把半夏叫到药铺,指着那排刻着药材名的木格子说,“当归要放高处,防潮;薄荷得用棉纸包,怕散了味。”他的声音很轻,却像把一辈子的心思都装进了那些木格子里。后来半夏独自守着药铺,有镇上的阿婆来抓药,他先问,“最近睡得好不好?”再打开木柜,用小秤仔细称药材,铜秤砣晃悠悠的,和爷爷当年的样子一模一样。他的动作也像爷爷一样舒缓,称量、包扎药材,从不急躁;还总在问诊时拉几句家常——关心村民的睡眠,惦记孩子的咳嗽,用细碎的关怀安抚人心。

合上书,我忽然懂了“传承”是什么。它不是非要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像爷爷把药方教给半夏,老木匠把墨斗传给徒弟,是把一份热爱、一份责任,从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交到另一双年轻的手里。就像中药需要慢慢熬煮才能出药效,传承也从不是一瞬间的事,它藏在一次次“跟着学”“照着做”里,藏在少年从嫌弃到珍视的转变里。

最珍贵的传承藏在烟火气里,是一代代人用心守护的、关于热爱与责任的故事。就像云边镇的中药铺,只要木格子还在,药香还在,那份温暖的传承,就永远不会消失。

学圣小学六(6)班 方亦然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