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要闻
2025年09月19日

三十年坚守

“徐嗲嗲”的烤炉里藏着多少人的乡愁?

阅读量:585 本文字数:978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在桐庐街头,一家糕点铺的烟火气,已提前点燃了小城的中秋氛围——这就是徐嗲嗲糕点铺。而店铺负责人,正是拥有三十余年糕点制作经验的“桐庐味道”守护者——徐满荣师傅。

很少有人知道,徐满荣与糕点的缘分,从17岁就开始了。当年为了谋生,他进入食品厂,从最基础的揉面、切坯学起,跟着厂里的老师傅一点点钻研手法、调配配方。“那时候天不亮就到车间,师傅总说‘做糕点要沉下心,急不得’,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正是这段扎实的学徒经历,为他往后三十多年的糕点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他对传统工艺多了一份旁人难及的敬畏。

自2011年在桐庐老城区开设第一家手工作坊开始,到如今瑶琳路182号、城北市场路42号门店相继迎客,“徐嗲嗲”这个名字早已深深融入桐庐人的味觉记忆。尤其每到中秋,这里的手工月饼更成为桐庐人“抢着囤”的团圆信物。而这背后,离不开徐满荣对古法工艺的执着坚守。

清晨五点,桐庐还笼罩在薄雾之中,“徐嗲嗲”的生产车间却已热气升腾。揉面、拌馅、包饼、压模、烘烤……每一个环节,徐满荣都亲力亲为。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面团与馅料间灵活翻飞,动作娴熟得仿佛刻进了基因。“制作传统苏式月饼,每一步都很关键。做月饼讲究‘三分料,七分功’——面粉要筋度适中,猪油须取自本地土猪,连油酥的用量都得严格按比例来,一点也马虎不得。”徐满荣一边介绍一边将包好的月饼放入烤箱。金黄的饼皮在高温下逐渐鼓起,浓郁香气扑鼻而来,那是机器生产的月饼永远无法复刻的老底子味道。

除了经典的五仁、豆沙口味,“徐嗲嗲”今年还推出了贴合年轻消费群体的蛋黄流心、减糖米月饼等新品。但即便不断创新,徐满荣始终坚守“古法为基”的底线。“新口味可以加,但老手艺不能丢,这才是桐庐糕点的灵魂。”说着,他拿起一块刚出炉的月饼,咬上一口——外皮酥松掉渣,内馅甜而不腻,浓郁的芝麻香在舌尖缓缓化开。

如今,“徐嗲嗲”依托“桐庐味道”区域品牌的推广和桐庐快递业的便利,一盒盒带着温度的手工月饼每日从桐庐发出,跨越山海,送至全国各地的食客手中。不少在外打拼的桐庐人早早下单,只盼中秋团圆时,能与家人一同品尝那口熟悉的家乡味。

这个中秋,如果你来到桐庐,不妨去“徐嗲嗲”门店走一走,尝尝徐满荣亲手制作的月饼。或许你会发现,真正的团圆味,从来就藏在这些带着温度的手工匠心之中,藏在每一个桐庐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里。

(记者 王仪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