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华东林猬新物种 215种动物首现市域
杭州发布陆生野生动物调查新成果
此次调查发现的部分新物种和保护案例。
9月15日,杭州召开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新一轮全域调查新成果。该调查历时5年,不仅调查发现“华东林猬”这一兽类新物种,还记录到215种各级新记录动物,标志着杭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据介绍,本次调查自2021年启动,2025年完成,覆盖杭州13个区、县(市),是继2005年后的全市第二次全域陆生野生动物本底调查。作为全省首个以3×3公里网格为主体的地市级调查,其创新构建多技术融合的立体化监测体系,综合运用红外相机自动监测、样线样点调查、DNA技术及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建立起多维化的资源数据整合与动态管理机制。本次调查规模与数据采集量创下新高——累计投入调查人员超万人次,布设红外相机1200余个位点,完成调查样线1.3万余条,总调查里程逾万公里,获取有效数据超35万条。通过系统调查,全面掌握了黑麂、中华穿山甲、白颈长尾雉、西湖鸳鸯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资源现状,为后续针对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对比2005年首次调查,本次成果实现“量级跃升”。数据显示,杭州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达696种,较此前提升45.3%,占浙江省物种总数的84.0%,涵盖33目141科,其中两栖类42种、爬行类70种、鸟类485种、兽类99种。在保护级别物种方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44种(占全省67.6%),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7种(占全省8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易危及以上物种62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及以上物种84种。值得关注的是,调查发现“华东林猬”这一兽类新物种,同时发现215种各级新记录动物。其中,浙江省新记录9种,包括黑喉歌鸲、绿眉鸭、安徽麝鼩等;杭州市新记录22种,涵盖福建掌突蟾、古氏草蜥、灰背隼、暗褐彩蝠等,进一步丰富了浙江及杭州的动物物种名录。
二十年来,杭州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从栖息地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全民参与等多方发力,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在栖息地修复上,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74%,实施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规划建设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3处,成功实现华南梅花鹿扩群、阳彩臂金龟野外放归;在监管与救护上,建立173个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9个三级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建成21个市、县两级野生动物救护站(点),实现区县全覆盖;在普法宣传上,连续14年举办小学生观鸟赛、8届自然笔记大赛,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等活动,营造全民保护氛围。
与此同时,杭州不断升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区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70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0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Ⅲ类及以上比例、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4年保持100%。此外,制度保障不断强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发布了全国首部省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出台了《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等,同时创建了8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连续举办3届生物多样性观察节,开展主题活动逾1100场,打造全国首个“节气生物多样性保护品牌”,相关实践入选2025年生态环境部全国十佳案例。
接下来,杭州将以本次调查成果为基础,继续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都。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