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要闻
2025年09月16日

项万明的故事里藏着技能人才的扎根密码

阅读量:148 本文字数:1972

我叫项万明,是杭州技师学院数字与智能制造学院的一名教师,扎根桐庐二十多年。每次站在实训楼窗前,望着远处满目景致,总会想起2000年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个清晨——绿得晃眼的山,清得见底的水,空气里都是草木的味道,江南水乡的温婉,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撞进了我心里。

初遇桐庐:从讨生活到扎下根

老家的日子简单实在。出生在四川威远的煤矿小镇,小时候对未来的想象很朴素:能有份安稳活儿干。大学毕业后,我离开老家,进入郑州一家国企工作,朝九晚五的日子安稳,却总觉得少了点冲劲——总想着能把学到的技术用得更“活”,能拼出不一样的生活。

后来听说浙江的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到处都缺懂技术的人,揣着一肚子对“好日子”的憧憬,我辞掉了国企的“铁饭碗”,外出务工。

那时来桐庐,本是为了讨生活,却没料到,这片山水会成为我后半辈子的牵挂。起初,我在一家民营企业落脚,从电工做起,后来凭着过硬的技术,慢慢做到技术员兼工段长。那些年,车间的机器声从早响到晚,我跟着生产线连轴转,却不觉得累——看着棉花从原材料变成生产线上的精美纱线,看着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国产化率不断提升,24小时正常运转,心里满是踏实。

2004年,杭州技师学院新设数控加工专业,急缺“科班出身+企业实战”的双能型导师。学校领导找到我时,我犹豫了很久:企业里待遇稳定,技术兼管理岗也得心应手;可一想到能把自己这些年的技术教给年轻人,让更多人靠手艺站稳脚跟,心里又像被什么东西勾着。最终,我咬了咬牙,选择“弃工从教”——这一步,不仅是职业的转向,更是把根往桐庐扎得更深了。

讲台与赛场:把自己活成“样板”

转型的难,比我预想的更具体。我大学学的是工业自动化专业,与数控加工教学不对口,我就抱着教学书熬夜啃,跟着老教师听了几十节课,把每一个知识点拆成“车间案例”;没教过竞赛,我就自己先当“学生”,跟着行业专家学数控机床装调、工业机器人编程。

相较于其他教练对项目的专一,我更愿意在多领域尝试。而桐庐这片沃土给了我施展拳脚的机会。从2011年开始,我先后做过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字孪生等竞赛项目。

偶尔,我也会站上职业组的竞赛赛场——除了拿奖,更是想给学生们“打个样”:技术这条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升级”。2022年,我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建材机械工业职业技能竞赛,摘得装配钳工(工业机器人系统装调项目)冠军;2023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集成电路工程技术项目银牌……

调试工业机器人、搭建竞赛培训体系……作为教练,我将毕生所学倾注,如今,指导的选手参加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获奖达200余人次,其中有5人获国家级一类大赛金奖、8人获全国技术能手、5人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除了在讲台和赛场带学生,我还跟着浙阿“柔性援疆”项目去了新疆,帮助新疆实现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奖牌零的突破——当学校发来感谢信时,我突然明白:技能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更是把“技能成才”的种子,从桐庐出发撒到更远的地方。

这些年,来杭州技师学院交流学习的团队越来越多,全国的职业院校(含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及技工院校,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让技能人才更吃香”。其实答案就藏在赛场的热度里:桐庐越来越重视技能培训,制造业越来越需要“能工巧匠”,孩子们也慢慢发现——靠手艺不仅能在此安身,更能立业。每次看到学生眼里的光,我都想告诉他们:“别觉得学技术‘没面子’,你们手里的扳手、键盘,将来都是制造业的‘底气’。”

双向奔赴:与桐庐共生长

刚来桐庐时,我最怕的就是“留不下”:担心子女上学难,担心父母看病不方便。可这些年,桐庐引才留才的诚意和决心,“新职教名城”的打造,让我这份忐忑慢慢变成了踏实的归属感。

技能人才落户放宽、子女入学优先、住房补贴到位……一项项留才政策出台;产业学院建得热火朝天,磁性材料、医疗器械、快递物流等专业跟着本地产业链“量身定制”,学生毕业就能对接企业需求;身边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订单班”直接入职科德磁业、海康威视这些心仪的企业,拿着不低的薪水在桐庐买房、结婚、安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每次看到学生们幸福的模样,我总会想起自己刚来时的样子:那个背着行李、揣着不安的年轻人,怎么也没想到,这座城市会用这么多温暖的细节,把“异乡人”变成“自家人”。这种双向奔赴,是我在桐庐感受到的,最真切的“幸福”。

2025年是桐庐建县1800周年。站在实训楼里,听着车间里熟悉的机器运转声,忽然觉得很幸运。从四川威远的煤矿小城到富春江边的技能讲台,我走过的路,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我能参与其中,能陪着桐庐一起成长,是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

我想,我会一直在这儿待下去,培养更多带手艺的年轻人在桐庐扎根,看着他们用技术创造价值、实现梦想,看着这里因技能人才而更有活力——这大概就是我能给这片山水,最好的回报。

(记者 徐文静)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