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榜全省案例+制定国际标准
我县蜂产业链“齁甜”
不久前,“乘‘蜂’而上寻‘蜜’诀——桐庐县以小蜜蜂‘酿’出三产融合新业态”上榜浙江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入围案例。
桐庐的蜂产业,早早走上了融合发展之路。2024年,全县年生产蜂蜜7580吨、蜂王浆398吨、蜂蜡142吨、蜂花粉125吨、蜂胶2吨,养蜂生产产值1.98亿元,加工销售产值15.5亿元,蜂业旅游收入增长4000余万元,全产业链总产值20.5亿元,带动县域500多户蜂农增收。
从养蜂生产到加工销售再到蜂业旅游,桐庐这份“甜蜜事业”是如何一步步做大做强、走向融合发展之路的?
好水好花酿好蜜
良好的生态,是蜜蜂健康成长与确保蜂蜜品质的关键。
桐庐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始终将生态保护融入蜂产业发展全过程,努力为蜜蜂打造了一片“宜居沃土”。
养蜂,是一项甜蜜而又辛苦的行业。蜂农有句行话叫“追花夺蜜”,他们往往春秋两季在南方作业,夏季待在北方。一年到头,他们都如同一只候鸟,带着蜂箱在全国各地奔走。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是蜂农追求的理想状态,事实上,由于气候变化难以把控,蜂农没能顺利追上花期是常有的事。”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农机渔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海金介绍。
“追花”过程中,交通运输、蜜蜂养护、蜂群损耗等均是成本,若是遇到蜜源地的农作物滥用农药,更是会对蜂群与蜂蜜品质造成沉重打击,有时候忙忙碌碌一整年,还要倒亏十多万元。
2021年,我县出台《桐庐县主要农作物农药定额制施用标准及技术导则》,设定单季亩用药量标准,减少农药使用,并鼓励种植户探索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多种手段预防病虫害。
在蜜源保障上,加大本土蜜源植物种植力度,打造四季轮替花田,并以春季柑桔,夏季板栗、冬青花,秋季五倍子,冬季枇杷、野桂花等作为补充,进一步丰富蜜源,让本地蜂农少“迁徙”。
桐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严苛”,换来了健康的蜂群与高品质的蜂产品原料,收获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今年上半年,全县蜂王浆出口达400吨,占全国出口总量50%以上,实现从“养蜂大县”向蜂产品“出口强县”的蝶变。
创新引领拓市场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50多年前,桐庐人江小毛首创“开巢门运蜂技术”,解决了蜂群在长途运输中大量死亡、群势下降等难题。1998年,桐庐改良本地蜂种,结合王浆高产配套技术应用,使蜂王浆产量由0.5公斤/箱提高到4.8公斤/箱。
“先进技术”+“勤劳蜂农”,桐庐的蜂产业迅速壮大。2003年,全县拥有蜂产品加工企业16家,销售产值近2亿元,以出口为主且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有4家。
技术领先,方能行业领先。多年来,桐庐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与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合作交流,聘请胡福良、缪晓青、苏松坤等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为蜂产业首席顾问,形成了蜂胶指纹图谱鉴别真蜂王浆冻干粉筛选装置等40余项发明专利。
浙江蜂之语蜂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网易严选、杭州天厨蜜源保健品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分别开展了人才技术合作。期间,浙江大学蚕蜂研究所为天厨蜜源研发新产品8款,效益超2亿元。
2023年,由我县企业参与制定的蜂胶国际标准,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批准发布,“中国蜂产品之乡”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
在分水镇大路村的智慧养蜂场里,一个个带有太阳能电池板和二维码的智慧蜂箱整齐排列。通过手机扫码,蜂箱的温度、湿度、箱体重量、蜜蜂出勤率等实时数据一目了然。
我县通过构建蜂产业数据中枢,实现蜂农备案、检疫申报、蜜源追溯等15项服务“一键触达”,不仅减少了蜂农的工作量,还为“蜂箱认养”模式的发展与推广提供更多支持。2024年,该养蜂场共有60余个智慧蜂箱被认养,每个蜂箱的认养价格为3999元/年。
创新不止技术。天厨蜜源相关负责人童平的办公室置物架上,摆放着花茶蜂蜜、水果蜂蜜、蜂蜜糖果等各式各样的蜂蜜产品。“要想抓住市场,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抓住年轻消费者的‘胃’,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出‘药食同源’的蜂产品,更好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养生需求。”童平将产品依次排开,一条“原味大罐装—复合口味罐装—独立小包装”的产品迭代脉络清晰可见。
这些年,天厨蜜源在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同时,从口味、包装、营销模式等多角度出发,不断推动产品“年轻化”。
三产融合促共富
单一的养殖或加工,难以让蜂产业释放最大价值。桐庐以“蜂产业链长制”为引擎,以“蜂文化+文旅”为抓手,推动一产养殖、二产加工、三产文旅深度融合,让小蜜蜂不仅能产蜜,还能带动就业、激活乡村,成为共同富裕的“催化剂”。
养蜂过程辛苦、收益不够稳定……这些年,桐庐的蜂农队伍老龄化日益严重。在李海金看来,要想壮大蜂农队伍、推动蜂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补链强链、产业融合势在必行。
县农业部门为“链长”,统筹全产业链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天厨蜜源、蜂之语这两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链主”,对全产业链实施统一原料收购标准、原料标识标签追溯、蜂农技术培训、蜂药指导使用、养殖档案管理等“五统一”服务,多方合力推动精深加工企业、经销龙头与蜂农协同发展。
长春人侯东生从事养蜂行业已有38年。2023年,他搭上桐庐蜂产业融合发展的“快车”,结束了三十多年的“追花”之旅,在分水镇“扎了根”。
“我会养蜂,也会蜂人表演,当时县里企业负责人找到我,邀请我来分水镇,发挥我这两项长处。”现在,侯东生管理着智慧养蜂场里的一百五十多个蜂箱,每有大型活动或者演出需要,他就会登上舞台,让蜜蜂爬满全身,为游客奉上精彩表演。收入方面,从过去每年8万元左右增长到近16万元。
这些年,桐庐串联起蜜蜂小镇文化客厅、蜜蜂谷、蜜蜂文化长廊、蜜蜂宫、大路蜜蜂友好村等十大沉浸式场景,建立生物多样性(蜜蜂)环境观测站、国家环境(蜜蜂)监测及环保科普基地站,着力打造蜂业旅游黄金线路,构建集智慧养蜂、标准化种植、农旅文化、综合游玩于一体的乡村农文旅融合综合体。
2024年桐庐全县蜂产业工业旅游收入实现9500万余元,比上年增长13%,特别是“蜜蜂小镇”核心区域的大路村实现年吸引游客量30000人次,创收450万元,村集体收入105万元。
生态护蜂、科技兴蜂、文旅活蜂,小蜜蜂也能撑起大产业。20.5亿元总产值背后,是桐庐蜂农的增收笑靥,是乡村发展的活力体现,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记者 陈艺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