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言二拍
莫让网络假医生成为收割老人的利刃
■ 金轶润
“爸,那些‘专家’是假的!药根本没用!”面对沉迷“伪专家”直播,两次高价购买“神药”的父亲,陕西的张昕(化名)愤怒又无力。(摘自法治日报刊发的《父亲生病第一时间去直播间问“专家”假道具假证书堆出假医生乱象调查》一文)类似张昕父亲的遭遇并非个例,网络假医生“伪专家”利用大众健康焦虑与信息差,以精心设计的骗局与灰色产业链,正严重威胁公众权益与健康。
在社交直播平台,假医生们通过精心打造的“专业”人设,利用简单医学概念迅速获观众取信任,再用渲染疾病危害的夸张话术制造焦虑,最后推出号称“包治百病”的“神药”或“疗法”。
从虚假身份认证到道具造假,背后是一条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电商平台公然售卖白大褂、假胸牌,甚至能定制医院标识;论坛上,伪造医师资格证、执业证书等服务明码标价。更有甚者,利用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挂靠”认证,借助AI技术以假乱真,普通用户难以辨别。
网络假医生,收割的是老人的钱包与健康,以及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他们不仅掏空消费者钱包,售卖的“神药”更可能延误患者治疗,导致病情恶化,严重时危及生命。虚假医疗信息充斥网络,还会扰乱正常医疗科普秩序,侵蚀公众对正规医疗机构的信任,长此以往,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将面临威胁。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迅速行动。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剑指假冒医生身份、虚假科普等行为,要求平台严格审核、清理违法违规信息。各大平台也积极响应,承诺加强实名认证、资质核验,对违规账号严惩不贷。
但整治网络假医生乱象,不能仅靠监管部门与平台。公众自身需提高警惕,树立科学就医观念,不盲目轻信网络上的“神奇疗法”与“专家推荐”。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同时,应加大正规医疗科普宣传力度,通过权威渠道发布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满足公众需求,让虚假信息无处遁形。
网络假医生乱象非一日之寒,治理也需久久为功。只有监管部门、平台、公众多方协同发力,从源头遏制造假行为,强化审核监管,提升公众意识,才能彻底斩断网络假医生黑手,净化网络医疗环境,守护公众健康安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