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庐块状经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概述(上)
钟一平
内容提要:本文从历史的观点,较为系统地对县域块状经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作了客观的概述,以便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更好地正视历史、把握未来、谋篇布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桐庐的块状经济,就像一根藤上的瓜,沿富春江、分水江两岸串联而成,它又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县域的各个乡镇(街道)。它是地瓜经济,根在乡镇,藤蔓在县域,产品销天下,它是桐庐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百姓经济、富民经济。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玩具之乡、石材之乡、箱包之乡、皮鞋之乡、皮件之乡等诸多印记,有的至今还蓬勃发展、生机盎然,仍然是桐庐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块状经济已走过了数十个春秋,潮起潮落,就像县域的母亲河——富春江一样历经曲折一路向前。今天,我们有必要去追寻这段过往的历史,去还原产业发展的脉络,去了解县域块状经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兴衰的轨迹,以便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激励创业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踔厉奋发,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起源。每一个块状经济的产生,都有着必然联系的因果关系,每一个块状经济的形成,都演绎着一段动人而传奇的真实故事。从起源上看,主要有5种类型。
1.人脉联络型。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深澳籍人士申屠柏生在上海崇德工作,结识了上海新康玩具厂的老总,有一次在与老总交流时,了解到新康玩具厂有一批急需加工的手工钩针玩具业务,但厂里人手不足。他想到了老家深澳人口多,有富余劳动力,就与老总商量,接来这份订单,拿回老家来做。1969年他在自己家里办起了玩具加工点,1972办起了村办企业“深三工艺品玩具厂”,这就是“深澳玩具”的来历,从时间上推算,这是县域块状经济起源最早的产业。因为一个人,办了一个厂,兴了一个产业,从加工钩针玩具到生产长毛绒玩具,从一个加工点,发展到全县101家玩具企业,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原深澳乡被县政府命名为“玩具之乡”。横村老街居民张菊仙去上海看望阿姨,巧遇在上海同心袜厂工作的表弟马柏海,在她表弟的建议和帮助下,到上海买来2台手摇织袜机和5台改装旧袜机,1971年10月,她联合“六姐妹”在横村老街办起了横村袜厂,生产尼龙袜和丝袜,1975年10月移交公社管理,1976年12月更名为“横村针织厂”,业务也从生产袜子扩大到毛衫和内衣。1979年底,针织厂随着业务扩大分设横村袜厂、针织厂和内衣厂3个厂。1984年横村袜厂更名为“桐庐袜厂”,1985年针织厂更名为“桐庐针织总厂”。1992年袜厂试制成功全棉双针筒纱线袜,填补省内空白,针织总厂成为浙江省针织服装外贸出口重点企业。从生产尼龙袜,到生产尼龙衫、兔毛衫、羊毛衫,逐步形成袜子、毛衫、内衣三大系列产品,从产品内销到外贸出口,“一双袜子”走天下,星火燎原、声名远扬,诞生了“中国针织名镇”,针织产业成为县域最重要的块状经济之一。上世纪70年代大批知青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1974年某一天,杭州圆珠笔厂供销科科长到分水儒桥看望知青女儿,他看到山上的小竹资源,主动提出帮助大队办的小学校创办圆珠笔杆加工点,生产竹制圆珠笔杆。1976年,儒桥农机厂吸纳校办加工点人员到周边农村收购小竹,加工生产圆珠笔杆,1978年创办了儒桥塑料制品厂,在杭州圆珠笔厂的扶持下,加工生产笔杆与塑料笔尖套。1980年,受一客户启发改制为塑料笔杆,由杭州圆珠笔厂提供笔芯,生产塑料笔杆圆珠笔。分水制笔业起源于儒桥,发迹于东关村,从此“一支笔”写天下,诞生了“中国制笔之乡”。1980年,深澳环溪人周苏茂经朋友介绍,在上海结识了医院的医生,在村里办起了医用吸血稀释棒家庭作坊。深澳徐畈一名退休职工朱雪庆,上世纪80年代初就创办医用吊床厂,1987年偶遇浙二医院耳鼻喉科密金祥教授,与潘仁余合作办起了医疗器械厂,生产9mm气管套管。深澳徐畈人徐天松上世纪80年代初就加工小便器,1984年某一天送小便器到浙二医院,巧遇一名医生拿着一把手术钳样品,问他:能否生产?徐天松拿着样品回到五金工具厂仿制生产,他靠一把手术钳,打开了医疗器械市场的大门。从生产稀释棒到医用内镜,医疗器械产业逐步形成,桐庐被命名为“中国医用内镜产业基地”。
2.央企带动型。因水建站,因站建厂,富春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国家投资建设富春江水力发电厂,几经波折,于1968年12月建成发电。根据上级指示,水电部水电建设总局于1970年12月在七里泷成立富春江水工设备制造厂,设计制造水轮发电机组和电站备品配件,1972年首台自行制造的6.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富春江水电站投产发电。1982年1月电子工业部决定成立富春江水工机械厂,1992年9月更名为“富春江水电设备总厂”。富春江水电设备总厂像一艘巨轮,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变革与创新,引进外资、改变经营模式,剥离下属企业、推进主辅分离,两轮驱动,改革如火如荼。2004年,富春江水电设备总厂下属劳服公司的直属企业中小水电设备厂完成改制,原厂长孙毅筹资盘下这家厂,并成立了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2006年下半年浙富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2007年下半年公司启动上市,2008年8月8日浙富水电在深交所上市,从而实现了桐庐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同时,浙富水电也成为国内水电行业第一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2005年1月,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以股权转让形式,将富春江水电设备总厂与日本东芝合资,成立了东芝水电设备(杭州)有限公司,2月1日正式投产。浙富股份的崛起、东芝水电的落户,组成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大中型水电设备制造基地。富春江水电设备制造业由此蓬勃发展,枝繁叶茂,在这里云集了富春发电、浙江中水、杭州中水、新发电机、迈和机械、永誉机械、江河水电等一大批水电设备制造企业。
3.资源依赖型。县域西南山区钟山乡石材资源丰富,在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石材储量达15亿立方米,品种主要有钟山红、钟山青、芝麻青、雪花青等。钟山花岗岩石质地好、硬度高、放射性弱,适用于各种工程,当地百姓利用石材资源创办家庭作坊,手工生产条石、碾子、石臼、石磨等,出了许多能工巧匠。1982年,吴宅大队首办机械化生产企业——吴宅石材厂,生产碑坊石料、装饰板材等简易石材产品。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在石料集聚区域内石材生产企业发展到30多家,形成产业群。1997年,凯幸、神马等龙头骨干企业拓展市场,走出简单粗放生产格局,开始生产石雕装饰板、柱、动物等产品。2002年,石材企业发展到98家,并逐步拓展到周边乡镇,许多企业引进了龙门切割机、喷沙雕花机、钻孔机、车石机、异型线条机、地边机等先进工艺雕刻设备,产品涉及现代建筑桥梁配套、城市园林构造装饰用材、家庭摆设观赏美术工艺品领域,部分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国家,之后,钟山乡被命名为“浙江省石材之乡”。
4.招商导入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县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在各个乡镇蓬勃开展。2000年2月,新合乡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招引浦江一企业在新合创办桐庐林富五金制品厂,生产内外销铜、铁挂锁,开创新合制锁业之先河。之后,乡政府相继招引了亚环工贸、金源五金锁业、方圆锁业、远大五金制品等规模制锁企业,2003年起在坑口建设工业功能区,入驻制锁企业30余家,部分产品远销亚、非及欧美国家和地区。随着制锁业的发展,锁具加工向农户延伸,制锁业一度成为新合支柱产业,偏远山区也成了“制锁之乡”。
5.社队企业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像罗山皮鞋、旧县皮件、深澳箱包都起源于社队企业。1979年,罗山松村组织村干部到分水考察,办起了队办企业松村制鞋厂。1981年,徐水亮等4人承包了村里的鞋厂,1984年10月承包合同到期后,开始创办罗山红雷皮鞋厂、老刀皮鞋厂等民营企业。上世纪70年代末旧县办起了社办服装厂,80年代初就开始生产皮夹克,随后相继成立了桐庐裘毛皮件厂、东方皮件厂、杭桐皮件厂三大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了旧县皮件块状经济。深澳箱包也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社办企业,1992年,深澳环溪皮件厂开始生产出口旅行箱,到2003年全县箱包企业发展到214家,深澳箱包逐步形成块状经济。
二、形成。县域每一个块状经济的形成都得益于时代的变革,得益于改革开放和一大批时代的创业者。从其形成的时间看,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社队(乡镇)企业的兴起(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乡镇(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全县工业的有生力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1977年全县社队企业发展到908户,1978年社队企业总产值118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4%,到198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224亿元,历史上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而社队企业总产值达480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9.2%。1984年4月县委决定将社队企业管理局改设为乡镇企业管理局,到1986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达1950户,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9%,其中横村、分水、窄溪、深澳等6个乡镇的工业总产值皆超千万元。1987年横村镇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率先突破亿元大关,外贸出口交易值4335万元,人均创汇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出口创汇重点乡镇。1990年工业企业发展到5549户,工业总产值10.66亿元,首破10亿元大关,1991年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10.1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乡镇工业的崛起为块状经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乡镇(县属)企业改制(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有企业体制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效益低下、企业亏损等弊端日益突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进乡镇企业改制,至1999年全县5310家乡镇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工作,一大批民营资本进入工业企业,这是块状经济形成的重要来源,像分水制笔、横村针织、旧县皮件等都从乡镇企业改制发展起来。1996年10月县委下发了55号文件——《关于县属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又拉开了县属企业改制的序幕,从1997年1月起到1999年6月县属91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桐庐啤酒厂除外)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至2003年全县国有工业和县属集体工业企业退出历史舞台,这又为块状经济的形成作了有益的补充。
3.外资企业的招商导入。1971年桐庐镇街道企业“勤俭被服厂”向上海进出口公司承接出口手套加工业务,成为桐庐历史上第一家出口创汇企业。1982年横村镇桐庐针织厂承接羊毛衫外贸加工业务,成为省外贸公司定点企业,富春江镇的桐庐第一拉丝机厂生产的拉丝机相继出口。80年代中期,外向型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优势之一。1988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将桐庐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从此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之后,国务院又下发《关于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若干补充规定》,1988年全县外贸出口交易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首批外资企业杭州爱尔杰冶炼有限公司、浙江华富丝针织有限公司、浙江新新针织有限公司落户桐庐。至1993年累计设立外资企业91家,1994年4月成立县外商投资企业协会,1999年当年引进设立外资企业19家,行业主要涉及针织服装、箱包、皮革,也为针织、箱包、皮件等块状经济的形成输入了新鲜血液。至2000年,全县外资企业108家,2012年底全县外资企业达132家,外贸出口交易值达182.59亿元。
4.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1979年底全县个私工业221户,1984年6月已发展到1033户,同年7月10日成立县个体劳动者协会。1988年4月县政府印发120号文件——《关于发展私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意见》,12月6日县委召开首批私营企业颁发营业执照大会,为首批27家私营企业颁发了营业执照。1989年3月成立县工商企业联合会,1991年底全县私营企业发展到76家。1993年,县委、县政府又印发8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进一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至1995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达3723家,占全县工业企业的87%,从行业分析,已涉及针织服装、玩具箱包、皮件、制笔等诸多块状经济领域。1996年12月,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5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促进个私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意见》,从此个体私营企业得到蓬勃发展,至1999年,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达5271家,成为全县工业主体。至2002年,县域内分水制笔、横村针织、钟山石材、旧县皮件、深澳玩具和箱包等块状经济已基本形成。
(注:本文为县政协编纂的《桐庐块状经济口述史》所作,数据截至2022年底)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管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特聘教授,桐庐县人大、政协、社科联智库专家。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