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7月29日

夺得首批“大禹鼎”

桐庐精彩书写“治水文章”

阅读量:283 本文字数:946

富春江的水,记得桐庐人治水的每一个脚印。

2014年,桐庐治水交出历史性答卷:县域范围内河流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八年优于入境断面水质。这份成绩单让桐庐接连斩获中华宝钢环境奖、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等荣誉。

2015年1月15日,这一天注定要写入桐庐治水史册。桐庐夺得全省首批“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

这座象征着浙江治水最高荣誉的“鼎”,意义远不止于一座奖杯。

“大禹鼎”是我省检验治水成效的重要标准,自2014年起每年授予一次,累计1至3年获评“大禹鼎”的,授予“大禹鼎铜鼎”;累计4至6年获评“大禹鼎”的,授予“大禹鼎银鼎”;累计7至9年获评“大禹鼎”的,授予“大禹鼎金鼎”。

夺“鼎”背后,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桐庐人与水相处的智慧与坚韧。

2024年,桐庐境内主要河道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其中I类、Ⅱ类水质比例达到91.3%;窄溪出境断面稳定保持Ⅱ类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15个主要地表水监测断面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其中县市交界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区县(市)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连续11年考核优秀。

在持续治理与投入中,桐庐相继创下多个“率先”: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让美丽乡村不再为水污染所困;率先实现县域河流“随处可游、随时能游”,将水环境治理成果直接转化为民生福祉。

这些“率先”,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桐庐深化实施“河湖长制”,并于2024年开始实体化运行“大美丽办”,统筹全域美丽建设工作,建立落实“督查、交办、整改、长效”闭环机制,推动从发现“一件事”到解剖“一类问题”到解决“一类事”。

另一方面,在治理模式上,从政府主导到政企联动,再到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桐庐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公众监督、科技赋能的多元治水体系,既确保了公共治理的权威性,又充分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同时借助社会组织专业优势和公众参与力量,构建起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可持续水环境治理新格局。

漫步富春江畔,晨光中的亲水步道上有市民健身的身影,暮色里的江岸边回荡着闲适的谈笑;嬉戏山野之间,清澈的溪流旁,民宿和农家乐内顾客盈门;往来各大景点,漂流、溯溪、夜游富春江……“戏水王国”引得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一代代人的治水成果,已悄然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

(记者 代瑞钰 整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