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岗一年,他们干得怎么样?
2024年7月19日,桐庐召开文化特派员出征仪式暨工作座谈会,省市县三级共14名文化特派员如同蒲公英种子,落在我县14个乡镇(街道),开展为期两年的文化指导服务工作。
转眼间,答卷时间已过半。文化特派员们在桐庐的乡村振兴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为这片广袤乡野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再出发,他们又将如何发力?
“种”出乡野好春光
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82场,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59场,组建48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通过文旅规划、文创销售、参与项目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187万元……这是桐庐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一周年的“成绩单”。
一年间,这支队伍为桐庐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乡间的泥土气也有了新潮味。
深澳古村,由猪栏改造而成的包宝乡村面包房飘出阵阵麦香,不少人从杭州、上海赶来,就为尝一口这里的窑烤面包。面包房的“出圈”背后,正是文化特派员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的“无限性”。
驻村以来,江南镇深澳村文化特派员董莳通过调研走访、查阅史料文献,对深澳村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空间布局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废弃猪栏变身网红面包房、老宅改造成文创空间……在董莳的努力下,深澳村更多沉睡资源被唤醒,越来越多村民和匠人也加入设计队伍,共同打造心中的理想村落。
深澳村的改变不是个例。
在合村乡瑶溪村,白天,邀请八段锦老师授课;傍晚,礼堂音乐响起,村民相约排练越剧……来自县融媒体中心的文化特派员王佳宁帮助村里组建了一支文艺队伍,聘请专业老师为村民开展常态化文艺培训,带领村民参加文艺演出,因为文化特派员的到来,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
百江镇联盟村,诗人方斌斌为该村量身打造了“耕读百江·诗香联盟”文化品牌提升项目,让诗歌走进寻常百姓家,他说,“这里的村民骨子里流淌着对诗词文化的热爱,只是需要一把钥匙来开启。”在他看来,文化振兴不是造几个景观,而是要唤醒村民内心的文化自觉。
特派员有何“特”别?
文化特派员究竟“特”在何处?为什么他们的到来能够激活桐庐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池春水”?
队伍结构“特”专业。高水平文化素养和专业特长是这支文化特派员队伍的“标配”。14位文化特派员中,既有高校老师、媒体记者,也有文艺工作者、旅游从业者,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深耕多年,在挖掘乡土文化根脉、策划组织文化活动、塑造基层文化品牌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与南特设计联合学院专业教师的董莳,在乡村建筑保护利用领域深耕多年;来自杭州日报的陶钰是一名资深记者,擅长文化的挖掘与宣传;派驻到富春江镇芦茨村的李梅,是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也是一间乡村民宿的主理人,十分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来自桐庐富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茅剑敏擅长文旅品牌打造推广、旅游营销,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如何将乡村文化推广出去,是他的思考题……
千村千面,各具特色。过去几个月,这14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发挥专长,相互交流学习,以文化为支点,拉来“朋友圈”“资源群”,让文化服务成为“独家定制”,为桐庐乡村振兴书写了一张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答卷。
与派驻乡村匹配度“特”高。在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方一凡看来,这是桐庐文化特派员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乡村有需求、人才有意向,让文化特派员工作成为乡村与人才的一场‘双向奔赴’,也让制度的开展‘匹配度’十足。”
方一凡举了一个例子,阳山畈村的文化特派员董利荣,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创作出版专著10部、主编地方文史书籍十余种。“作为桐庐知名的文史专家,董老师一直对阳山畈的‘桃文化’十分感兴趣,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撰写了一篇《桃醉廊记》,进一步充实了阳山畈村的文化内涵。”方一凡认为,正是因为特派员本身对乡村文化有着浓烈的兴趣和想法,才能让“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的文化使命被群众感受到。
如何提高“含桐量”?
作为派驻桐庐乡村的文化特派员,“含桐量”是他们在制定和推进文化项目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做乡村发展的“知心人”。文化特派员想要讲好桐庐的乡村故事,首先要成为广袤乡间的“村里人”。余艳玲踏遍了翙岗村每一条古巷,方斌斌在县城与百江镇一趟趟往返……只有扎根基层,才能真正读懂乡村的文化禀赋和发展需求,敏锐察觉到乡村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短板,并且从实效出发,谋划新一年的工作方向,做到“知村情、懂村需、解村忧”。
做春江水暖的“知情人”。作为桐庐乡村文化发展的带头人,文化特派员既要全面了解当下桐庐乡村文化发展的动态、虚实,通过文化项目建设,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根据文化项目的落地情况与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规划内容,让文化项目始终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避免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做文化建设的“播种人”。当深澳古村的水系肌理遇上沉浸式AR导览,当母岭桂花成为“剧本游”里的NPC……乡村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新兴产业中蓬勃生长。桐庐乡村有着大量基因优良的“文化种子”,文化特派员作为文化建设的“播种人”,要学会“淘宝”,做好选“种”、育“种”工作,在乡村这座巨大的宝库中,挑选合适的文化种子和适宜孵化的文化形式,让一个个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化项目得以破土而出。
“做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有答案。”按照计划,文化特派员要服务基层两年,今年是首批文化特派员选派服务工作的关键时期,这支“种文化”的队伍还能为桐庐乡村带来多少变化与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 汪晓池 徐文静)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