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5年07月11日

江上往来有笠翁

——略说李渔与桐庐

阅读量:384 本文字数:3302

王樟松

清康熙十四年(1675)盛夏,富春江在烈日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澄澈而温润。

一个身姿清瘦、年过六旬的老人,一袭素袍,头戴斗笠站在船头。江风轻拂,撩起老人的衣袂和发梢,望着夹岸山峦和东去江水,他思绪万千……

这位老人叫李渔,号笠翁。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江苏如皋(当时叫雉皋)。一个来自浙江兰溪的商人李如松喜添一子。因为在家族同辈里位列“老十”,人称“李十郎”。

李十郎很聪明,史料称“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总角之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总之,人称“别人家的孩子”。

想到儿子是块读书的料,中药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李老板暗下决心,好好培养。

然而,李老板最终没有看到儿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一天。崇祯二年(1629)撒手人间。这一年“李十郎”19岁,也有了自己的“官名”——李渔。

李渔守孝期满后,他决定回到故乡兰溪。李渔返回兰溪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父亲灵柩要送回老家夏李村安葬;二是他在如皋没有“学籍”,想要获取功名,必须回到原籍金华府参加考试。

明崇祯六年(1633)暮春,李渔扶柩乘船溯江而上。第一次经桐庐、过富春江。绿水青山里,他闭目感受江风的轻抚,聆听江水的吟唱,陶醉了。钓台下,才子诗兴大发:

景到严陵自不凡,幽清如画始开函。

好山我欲迟迟过,卸却云中半幅帆。

崇祯八年(1635),李渔参加金华童子试。三场下来,李渔考中了秀才,而且名列前茅。主考官甚至激动万分地将他的应试文章“印刷”出来,当作优秀范文四处散发。李渔顿时名噪全乡,夸他为“五经童子”。首战告捷,他信心十足,读书也更加刻苦,似乎看到了北京城礼部墙外的“金榜”向他招手。

崇祯十二年(1639),秋高气爽,李渔满怀信心地从兰溪出发,顺流而下,经桐庐赴杭州参加乡试。这次,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落榜!

落榜回兰溪,李渔再次过钓台时,心中便如船桨划开的涟漪,有些莫名的惆怅,他写下:

渔矶到处有,人死迹随淹。

独怪此山石,千秋只姓严。

李渔没有消极,再度投入紧张的复读。好在三年一考,机会还是有的。崇祯十五年(1642)秋,他背负希望,又一次赶考杭州。李渔万万没想到,这竟是大明皇朝的最后一次乡试。船到桐庐,他听说满清入关,势如破竹,铁骑很快逼近江南。江山风雨飘摇,“高招办”已经没人上班了,谁还有心思组织科举?李渔的理想彻底破灭,回家吧!途中他无奈地写下《应试中途闻警归》:

正尔思家切,归期天作成。

诗书逢丧乱,耕钓俟升平。

帆破风无力,船空浪有声。

中流徒击楫,何计可澄清。

国家危亡,功名化为泡影,只能祈求太平盛世了。

心灰意冷,郁闷中的李渔萌发了到杭州发展的念头。

清顺治七年(1650),40岁的李渔变卖了园林和家产,拖家带口租了一条船,浩浩荡荡过桐庐迁居杭州。

“杭漂”的李渔首先面临的是生计问题。

怎么办?进体制内找份工作,没有功名也没有关系,做公务员是不可能了。经过市场调研,李渔发现城市比乡下有更多的文化消费和需求,比如小说。

要写小说,得有个笔名,就叫“湖上笠翁”。小说源于生活,多次往来富春江,从这里开笔吧。于是,李渔的第一部章回体白话小说《连城璧》(又名《无声戏》)问世。第一回《谭玉楚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的素材就来源于桐庐。故事梗概如下:

衢州有个女旦叫刘藐姑,如花似玉,戏艺出众。落魄士子谭玉楚为追求藐姑,投笔从艺,入班演戏,专事小生。生旦情投意合,私定终身。谁知本地富翁看上了藐姑,藐姑坚决不肯嫁给这个比父亲还要大几岁的老头。某日,她和玉楚在晏公庙水台上演《荆钗记》,投江殉情。后被严州府桐庐县的莫渔翁张网救起。从此,玉楚寒窗苦读,得中高魁,偕妻走马上任从严、衢经过,酬谢了救命恩人莫渔翁,又在原水台上点看《荆钗记》。绛仙过不惯官家生活,复归梨园。谭、刘抛却官场,隐居桐庐七里溪边。

故事情节好像有点老套,没关系,老百姓喜欢,流量才是硬道理。李渔一口气还写了部《十二楼》。没料想,这两部白话小说集一问世便被抢购一空,大受读者欢迎,他赚了好一笔,生活也不再那么拮据了。

后来,李渔将他的处女作《连城璧》改编成戏曲《比目鱼》,该戏结尾调整为:谭玉楚和刘藐姑双双投江自杀,化为一双比目鱼。

在杭州期间,李渔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等轰动一时的传奇和剧本。作为畅销书作家,李渔笑傲文坛,稿约不断,“版税”也水涨船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不在任何专业团体任职领工资,靠“卖赋糊口”的专业作家。

30多年前《李渔全集》出版,20册、500多万字,皇皇巨著,当时全套要价400元。新华书店上门征订时,我咬咬牙,买下了。要知道,我当时的月薪才100多元。读了《李渔全集》,方知李渔才气不是一般的牛。小说、戏曲、园林、史学、饮食、服饰、养生、出版、绘画……诸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李渔一生著作等身,一部《闲情偶寄》足以傲视群雄。在《闲情偶寄》中,他提出“开窗莫妙于借景。”对这一舞美理论,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邵晓舟发表署名文章认为:“李渔的借景法,所借的‘自然’却别是一番滋味——‘浮白轩中有一座假山正对窗口,山高不逾丈,宽止及寻,但土石草木、流水小桥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尊笠翁垂钓的小塑像’,俨然是桐庐山水的缩影。”

顺治十八年(1661),李渔的朋友周云山西征凯旋。为了庆祝他剿灭南明功绩,设宴严州梅城,李渔在应邀之列。那年八月,年过半百的李渔冒着溽暑,从杭州出发,过桐庐赴梅城。周将军很有雅兴,宴会设在梅城西湖。面对湖光山色,李渔很是感慨,当即写下了《严陵西湖记》。

从梅城返回杭州后,李渔举家搬离杭州,在南京买下一处带院子的房子,取名“芥子园”。在芥子园,他开始进军出版界,自己写的书,自己印刷,自己出版,自己发行。

搬家要钱、养家要钱、养剧团(昆剧班)要钱……李渔毕竟从事的是文化产业,赢利有限。新作《一家言》要出版,却刻资无从着落。康熙九年(1670),已是花甲之年的李渔,带着“李家班”全部人马,从南京出发,过桐庐、兰溪,前往福建。一路走一路演出,筹集《一家言》的出版费,连六十寿辰都是在福州简单对付的。尽管是一流的剧本、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也有票房保证,但此次“巡回演出”,筹资收效不大。好在兰溪的父母官给了他精神上以支持——知县赵滚赠送“才名震世”一匾。

两年后,戏班的两个台柱兼爱妾乔姬和王姬染病先后去世,戏班随之土崩瓦解。

李渔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洒脱不羁,与天地对话,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的《对韵歌》:“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是诗词创作的启蒙教材。他的《芥子园画传》流传300年,是人们研习和欣赏中国画的典范。

百度“李渔”,可以印到名片上的身份有:“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按照当今流行说法,妥妥的“斜杠文人”。总结他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一、最早的自由撰稿人——靠自己的一支笔,养活了一家40余口人。

二、最早的休闲文化倡导者——懂得玩、享受生活,懂得在快乐中挣钱。

三、最早的发展文化产业实践者——创办李家班,推销自己的作品;创办芥子园书铺,成为出版业早期巨头之一。

四、全能的艺术天才之一——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

康熙十四年(1675),也就是本文开头的一幕,是李渔最后一次的富春江之旅,这时他已65岁。此行是送长子将舒、次子将开应严陵(金华府)童子试。站在船头,李渔不免感叹:不能让下一代和我一般折腾了,应当走科举正途!船到严子陵钓台下,舱里走出两个小伙。见他一个人孤零零看着东去的江水发呆,一个上前问道:“父亲,想什么呢?”

李渔望着子,没有说话,只是指了指严子陵钓台,吟下《多丽·过子陵钓台》:

过严陵。钓台咫尺难登。为舟师,计程遥发,不容先辈留行。仰高山,形容自愧;俯流水,面目堪憎。同执纶竿,共披蓑笠,君名何重我何轻!不自量,将身高比,才识敬先生。相去远:君辞厚禄,我钓虚名。

再批评。一生友道,高卑已隔千层。君全交,未攀衮冕;我累友,不恕簪缨。终日抽风,只愁载月,司天谁奏客为星?羡尔足加帝腹,太史受虚惊。知他日,再过此地,有目羞瞠。

“共披蓑笠”,严光不慕名利,高风亮节;而自己呢?四方乞食,羞愧难当。对自己一生作了深刻反思。

5年后,李渔病逝杭州。

人间从此少才子,江上往来有笠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