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来守护准大学生的“社会第一课”
■ 金轶润
广西南宁的准大学生陈洋满怀期待地踏上暑期打工之路,却被中介以每小时22元降至13元的“薪资魔术”打了折,身份证更被无理扣押,而这并非个案。近日,《法治日报》刊发的《应聘影院检票员却被安排去洗碗 高中毕业生暑期兼职乱象调查》一文指出,随着暑期到来,众多高中毕业生、准大学生正掉入求职陷阱。
从虚假高薪到巧立名目收费,从工资克扣到直接诈骗,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社会的第一堂“实践课”,遭遇的不是历练而是欺骗。中介机构已然形成了一条龙式骗局:招聘软件上发布诱人广告,面试时突然变更条件,并借口“管理需要”扣押证件,随后用培训费、制服费等名义层层盘剥薪资。
此外,网络刷单、电商客服等“新型兼职”背后,可能隐藏着电信诈骗的深渊,使受害者沦为犯罪“工具人”。这些精心设计的套路,专门针对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维权意识薄弱的特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收割”机制。
从法律层面来看,相关规定其实颇为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确禁止扣押劳动者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专门条款保障青少年权益。但在现实中,执法的 “最后一公里” 出现了断裂。中介机构往往打游击战,在一个地方被查处就换个地方重操旧业;网络诈骗更难追踪,学生被骗三五百元后往往因维权成本高而放弃。监管的盲区与违法成本的低廉,形成了恶性循环。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全社会的防护网。教育部门应在高考结束后开展“职场第一课”,教授劳动法规和防骗知识;人社部门可建立暑期工专项维权通道,简化投诉流程;平台企业须对招聘信息真实性负责,实施严格的资质审核。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对黑中介形成持续高压打击态势,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除了社会构建安全防护网以外,年轻人自身也需增强防范意识。面对“高薪轻松”“零门槛”“先交钱后入职”等诱惑性招聘信息,务必保持冷静,通过正规平台或熟人推荐寻找兼职。签订合同时,仔细核对薪资、工时等关键条款,拒绝任何形式的证件抵押。若遇到不合理收费或工资拖欠,应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社会经验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安全意识更不能缺位。
年轻人的社会初体验不该充满欺骗与伤害。当刚刚迈过成人门槛的“小大人”勇敢迈出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时,社会有责任为他们铺设一条安全通道。守护这些准大学生们的暑期工权益,正是守护他们对社会的信任与期待。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