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头不会转弯”的故事
王音知
我的爷爷今年92岁,他是一名离休干部,今年端午放假回村,第一次听他讲了早年工作的故事。
1958年,在寿昌县委互助合作部(今建德市寿昌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的爷爷因历史原因回农村劳动改造。1980年,历经22年,终于沉冤得雪,迎来平反。
在落实政策重返工作岗位前夕,建德市委组织部除征求本人意见外,同时向爷爷参加劳动的后大路村(今寿昌镇红路村)征求意见:安排什么工作比较合适。时任村支书的蒋土根说,他是个“笔头不会转弯”的人。
原来,爷爷回农村后却被“委以重任”,担任村第5生产队的会计兼出纳。一次,爷爷患败血症住院,恰巧赶上村里年终钱粮分配完毕开展所有生产队的账目年审。检查到爷爷他们那队,发现有一张买肥料的发票付款100元,入账却只有50元,付多记少,这种自己赔钱的事让人难以理解。
于是村支书将那张发票抽出,打算等爷爷出院时再了解情况。后来爷爷一看便知,那是历次替生产队采购肥料的其中一次,供销社说货不够了要退50元,却忘了重开发票。当年50元可不算一笔小数,又有“发票做证”,但身兼会计和出纳的爷爷却想都没想就据实以报。
在村里,凡是涉及集体的事,怕徇私舞弊的事,都会叫爷爷去“坐镇”。曾经村里挖毛竹塘水库,给每人下的任务是挑60担泥,做了“1担一块、10担一块”两种竹片来统计工作量,为避免搞亲疏、厚此薄彼的事出现,分“竹片”的重任就交给了爷爷。
还有一次,村里接到需要派五六十人去背木头的任务。原来,当时因杭城建设需要,上游安徽盛产的许多木头趁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拦截江面顺流而下、流进大坝,需靠人力背出再运往杭州。凌晨,村民们等施工停了再去背木头,按照背的总重量来记“工分”,这计重任务又自然交给了爷爷。由于每根木头都重达两三百斤,当时的秤只能称200斤以内,所以需用两台秤把木头两端吊起来称再把重量相加。就这样,爷爷每次举着手电筒两头跑,虽然半夜里手电筒的灯光比较微弱,但他从不敷衍和马虎,一晚上都不休息。
爷爷担任生产队会计和出纳22年,村民们都说他记工分、分钱粮、记账……绝对公平。离开时,村支书建议让爷爷今后继续担任财务工作,说他绝不会贪污。1980年,恰逢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爷爷又再次响应号召,选择去建德市第二建筑公司担任一名会计,直至离休。
这就是他的故事,我第一次听却很难忘……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