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续霸榜前十!桐庐旅游“进阶密码”何在?
6月27日,2025第七届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成果发布系列活动上,2025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公布,桐庐位居榜单第8位,名次相比2024年更进一位,这也是桐庐连续第6年上榜,并已连续3年位列前十。
在县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桐庐究竟为何能在这场“长跑”中一路领先、持续进阶?
既有“造月摘星”
也有“老树新芽”
作为黄公望笔下的山水原型地,桐庐的生态底色本就自带流量,近年来,先后斩获“中国最美县”“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成功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如果说生态是桐庐旅游的底色,产业则是桐庐旅游的发展支撑。近年来,桐庐围绕旅游产业,不断加大项目招引和建设力度,持续实施“造月摘星”行动,积极招引亿元以上文旅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实力。
总投资20亿元的开元森泊旅游度假区项目将杭州马术中心、瑶琳仙境等资源串联,打造集“吃住玩游购娱”于一体的华东区域一站式旅游度假目的地;总投资约60亿元的中国·桐庐富春江影视基地等项目签约落地,将开辟出“文旅+影视”等新赛道,形成更加多元的文旅产品矩阵。
在重大项目推动旅游产品质的飞跃的同时,桐庐不断创新产品形态,让众多传统景区“老树发新芽”。
“整个溶洞好像‘活’起来了!”在瑶琳仙境,溶洞通过5.0版灯光系统完成“科技焕颜”:亿万年前的钟乳石在裸眼3D光影中化作流动星河,让传统溶洞观光升级为感官剧场。“机遇时空X-META”科技乐园更以VR技术开启平行宇宙体验“自然景观+数字艺术”的融合,使老牌景区年接待量逆势增长。
创新求变的,不止瑶琳仙境。红灯笼外婆家景区在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植入高端度假酒店与亲子游乐设施,摇身变为“山水古村+轻奢度假”的复合型目的地。而垂云通天河景区则借助AR技术转型为“OMG心跳乐园”;天子地山野乐园嵌入20余个潮玩项目,被众多游客称为“山野乐园天花板”;虎啸峡漂流衍生出的“山野水世界”更成为华东夏日玩水新地标。
严子陵钓台、浪石金滩等多个传统景区的提升改造工程也在不断刷新“进度条”,以“蝶变”带动更多山水资源转化为场景化体验。
桐庐旅游的“进阶密码”,更在于将文化基因转化为乡村竞争力。梅蓉村借力中国美院团队,将千亩稻田打造成“黄金左岸”大地艺术展厅,2023年,《桐庐山水艺术季:营造乡村旅游的艺术新空间》入选全国十大艺术和旅游深度融合经典案例;石舍村以文创激活资源,“舍庐艺术馆”“洒秀”咖啡馆与芦毛红茶舍串联起独特文创生态圈;翙岗古村则以叶浅予国漫IP为媒,让漫画“旧时光”与国潮碰撞。这些实践,为桐庐注入了更丰盈的文化肌理。
既能“戏在水里”
也能“跑进画里”
项目建设和景区焕新为桐庐旅游构筑了坚实的“筋骨”,如何让桐庐的魅力穿透地域、持续吸引客流?
答案在于精准打造爆款IP与创新营销。在短视频时代,县域旅游的竞争本质是注意力争夺。桐庐深谙此道,将山水资源转化为可传播的IP符号,构建起“四季有主题、月月有爆点”的营销体系。
今年,“戏水王国·浪在桐庐”品牌迭代升级,以“浪起六次方”为脉络,将山水禀赋与文旅创新深度融合,为游客铺陈出一幅从白昼到星夜、从惊险到治愈的全维度戏水画卷,获评“华东六省一市最佳漂流目的地”称号;“春游桐庐·时光正好”春季IP则整合了自驾游、农业观光等多元业态,让千年文化基因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破圈。
更具流量思维的是活动策划。桐庐半程马拉松将赛道铺陈在富春江畔,跑者穿梭于青山绿水间,打造出“奔跑在画中”的独特体验;江鲜大会则以“美食+潮玩”模式,活动期间线上线下互动量高达数百万次,极大提升了桐庐“江鲜第一城”的品牌知名度……
在传播矩阵上,借势《时光正好》热播剧设置剧情打卡点,自制文旅短剧《桐庐有仙君》未播先热;冠名“诗乡画城”高铁专列,杭温高铁开通首月带来23%客流增长;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桐庐旅游攻略”等话题时常“霸榜”。
凭借这套组合拳,桐庐在2024年三度跻身全国十大县域旅游热门目的地,获评2023年中国网红县城第八名,用实力证明:“小县城也能有大流量”。
既是“生活美学”
又是“诗与远方”
流量的终极考验是转化为“留量”。桐庐的破题之策,在于以基础设施升级重构旅游地理版图。
杭温高铁的开通,让桐庐进入“双高铁时代”,18分钟直达杭州的同城效应也改写了客源结构。在此契机下,桐庐抢抓机遇,不仅在桐庐东站建设“桐庐·忆”文旅会客厅,还针对性推出“高铁+酒店”“高铁+景区”联票,开通长三角主要城市旅游直通车……一系列举措的加持下,沿线城市来桐游客数量、旅游消费明显增长。
住宿端的精品化转型同样关键。目前桐庐共有住宿单位1200余家,床位数5万余张,其中有星级酒店15家。浙韵千宿,国家甲级民宿、省级白金宿、金宿、银宿和市级五花、四花民宿等层见叠出,可供游客多元选择。
同时,桐庐构建了完善的自驾游服务体系。全县“停车诱导系统”汇聚县城87个停车场、40个道路泊位停车点、14000余个停车位以及24个机关单位的免费共享停车场等,形成了一张智慧“大网”。
监管体系同样革新——针对漂流安全出台“十三条铁规”,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对剧本杀、露营基地等新业态实施“审查备案制”;2024年开展安全检查120次,整改隐患423处,实现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生活美学的植入。22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散布城乡,50公里“环浙步道”串联山水,1.26万平方米嵌入式体育场地遍布村社;无论是清晨滨江公园的越剧快闪,还是傍晚银泰城的街头音乐会,或是富春江畔的桐乐汇生活市集,都已成为游客在旅行中感受“宜居宜游”的日常。这种从“景点旅游”到“生活方式旅游”的转变,正是桐庐让游客“来了不想走”的核心密码。
从《富春山居图》的水墨意境,到当下短视频里的网红打卡地,桐庐的进阶之路印证了县域旅游的破局逻辑:当山水资源被注入科技基因,当地域符号被转化为文旅IP,当基础设施升级为生活场景,一座小城也能在文旅赛道中打造出“现象级”爆款。真正的诗与远方,不在画里,而在桐庐让美好向往照进现实的创新里。
(记者 徐文静)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