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石斋杂记(四十九)
石涛“砚旅登西台有怀谢皋羽先生作”诗意画
蓝银坤
石涛(1642-1707年),明末清初画家,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僧名元济,一作原济,别号石涛,大涤子、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老人等。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亡之际出家为僧,与弘仁(渐江)、髡残(石溪)、朱耷(八大山人)合称“明末四僧”。石涛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是中国山水画传统与现代转折期的关键人物,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青年时期,石涛在南方云游,“从武昌道荆门,过洞庭,经长沙,至衡阳而返……居久之,又从武昌之越中,由越中之宣城。”他在安徽宣城十余年,与当地文人墨客梅清、汤燕生、施闰章、黄砚旅等相交,往来于歙县、太平、黄山、宣城、芜湖一带。新安江、黄山、白岳……安徽的奇山秀水都是石涛的老师。石涛取历代名家之所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改变,从自然之景中得到灵感并加以改革,其中“截断法”就是他绘画的一种革新,石涛认为:“截断者,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他的这种“截断”的运用并没有使画面效果突兀和不完整,反而使观者能更好地欣赏他想传达的自然之美,石涛“砚旅登西台有怀谢皋羽先生作”诗意画就是“截断法”典型画作。
石涛的好朋友黄又(1661—1725),字燕思,号砚旅,又作研旅,徽州府歙县潭渡人,官赵州知州,是一位旅行家、诗人、画家。其先世“业盐于淮南”,到了黄砚旅这一辈,家资富赡,这为他一生的旅行奠定了物质基础。他是一位真正的旅行家,成年以后大部分时间在旅行,足迹遍布中华,在旅行富春江登西台时写下:“石影嶙峋树影清,孤亭天半势峥嵘。一从南向悲歌后,仿佛空山有哭声。”这首诗,于是就有了石涛的这幅“砚旅登西台有怀谢皋羽先生作”诗意画,该画以具象的写生手法表现西钓台,山石轮廓以浓墨干笔勾勒,转折处枯笔皴擦,斧劈皴、折带皴和墨点的运用,表现了出山岩的嶙峋清劲,孤亭兀兀于天半,徒生悲怆之心。近景树丛则以水墨湿笔写出,远山依势远去,帆影两片,若有若无于江上云雾之中,略显江南水气氤氲之感觉。该画只截取了富春江严子陵钓台最适宜的一段景致入画,削减了驳杂不入画的景色,设色淡雅,突出了重点,该画既有北宗山水的雄浑骨力,又具有南宗水墨山水的氤氲气韵,观者仿佛身临其境。也许石涛是在黄砚旅、卓尔堪(“雨中富春江上”诗作者)等好朋友这里深度了解了富春江以及严子陵东、西两钓台地理方位和历史背景,成竹在胸画了这幅画。我们不能确定石涛是否游历过富春江、严子陵钓台,但从他的这幅画来看,没有到过此地的画家是很难画出这么具象景致的。
在清代画坛仿古之风盛行的背景下,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方法论,终结了明清以来“临摹前人粉本”的创作惰性,其提出“不似之似似之”的艺术主张和“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将自然视为心灵投射的载体,形成“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未可以一丘一壑而限量之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创作观,他的作品不仅是山水画的巅峰,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呈现——在笔墨与自然、禅意与尘世之间,石涛以其孤独的探索,成就了超越时代的美学境界,正如其自述:“借笔墨以写天地而陶泳乎我也”。其《画语录》中的“一画论”更将绘画提升至本体论高度,认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使山水画从技艺层面升华为对宇宙秩序的体悟。诚所谓:“心非宇宙不阔,艺非大道不真”,石涛的艺术实践不仅重塑了山水画的审美范式,更对后世产生了持续五百年的辐射效应,成为现代水墨革新的重要技术来源。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