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5月15日

端午临近 畲乡“黄金粽”产销两旺

阅读量:704 本文字数:774

本报讯(记者 孙梦佳)随着端午节的临近,连日来,莪山畲族乡的“黄金粽”迎来了生产销售旺季。

走进中门民族村的桐庐鑫诚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粽叶清香扑鼻,20多名畲族妇女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铺叶、填米、裹粽、扎线、称重,大家手法娴熟、一气呵成。鑫诚公司自3月份恢复生产以来,黄金粽的产销量逐日递增,近期的日产量已突破1万只。

黄金粽属畲族传统的“灰汤粽”。相传过去,畲族人为了延长粽子的保质期,用黄荆柴烧制的草木灰加水浸泡糯米,包制后再进行蒸煮。粽子剥开后呈金黄色,因而得名“黄金粽”。

“糯米是酸性的,黄荆柴的草木灰是碱性的,两者中和后更易消化,不易胃胀。”企业负责人姚鑫城介绍,“我们坚持最传统的工艺流程——烧灰、冷却、调制灰汤,再泡米,整整需要64个小时,才完成一只黄金粽。”

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持续创新,推出了“一口高粽”系列产品,将咸蛋黄、辣味笋干、梅干菜等五种口味食材融入传统工艺。其中,寓意“金榜题名”的“状元粽”成为了热销款。

“从2017年产品上市到现在,黄金粽年销量从最初的17万只增长到2023年的210万只。今年仅到5月初,我们已接到50万只订单量,近期还新增了来自新疆、甘肃、广西等地的订单。”企业销售经理吴星告诉记者,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发力,目前黄金粽已销往全国20余个省区市,年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

小小粽子,撬动的是畲乡大民生。企业通过“按件计酬”模式,为50余名留守妇女提供灵活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如今的黄金粽生产线上,自动化洗米机、高温灭菌装置等设施的投入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传统手工包制的“温度”仍被保留下来,达到了标准化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接下来,我们将整合周边村社的农副产品,开发‘畲乡大礼包’,把红曲酒、番薯粉丝、豆腐干等特色农产品一并推向市场,实现线下门店和线上平台同步销售。”姚鑫城说,“让畲乡优质产品走出山村、走向全国,真正走上一条黄金产业的发展之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