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连载
今年是桐庐建县1800周年,也是桐庐籍艺术巨匠叶浅予先生逝世30周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叶浅予先生创作了现实题材作品《富春人物画谱》,共100幅。这些作品,是他晚年作为人物画家对故乡人、故乡情的别样表达和集中呈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百幅画谱与《富春山居新图》一道,是叶浅予先生留给故乡桐庐“两尽其美”的精神文化财富。
即日起,本报推出《富春人物画谱》连载,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叶浅予与故乡桐庐的深厚情缘,了解叶老的人品艺德和人格风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叶浅予先生“生活上知足常乐,艺术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
桐君山有座桐君祠(叶浅予)
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君。
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
明朝诗人孙纲此诗称赞的便是对桐庐人文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传说人物——桐君。
桐君,上古黄帝时人。在富春江、分水江交汇处的东山梧桐树下结庐栖身,采药炼丹、悬壶济世。人问其名,则笑而不答,指桐以示。于是人们尊称其为桐君,山名桐君山。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建县时,县名桐庐。
桐君一生采药品性,深究医理,“知医方药饵”。他的医药实践成果,后人汇编成《桐君采药录》,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之一,被《隋书》《旧唐书》列为典籍。在《太平御览·药部》中,亦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性味的品评。后人将桐君在医药上的成就,概括为:“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为君、臣、佐、使。”桐君总结、首创的按中药性味,定上、中、下三品药物和分君、臣、佐、使进行药物配伍的格律(今称主、辅、佐、引药),一直沿用至今。桐君以其对华夏医药的贡献,被尊为“中药鼻祖”。“药祖文化”成为今日桐庐“三大文化”之一,是桐庐的根和魂。桐君无疑成了桐庐人的精神偶像。
叶浅予先生将桐君作为百幅人物画谱的开篇之人,理所当然。由于是历史名人,作品以祠写人,以像绘祠。画面上一棵梧桐树下手持药葫芦的塑像即桐君老人,像前香炉旁三名老太在虔诚地烧香敬拜。题款曰:“桐君山有座桐君祠,老太婆见菩萨就烧香。”后一句尽管有调侃的成分,但桐庐百姓对桐君老人的崇敬之情是发自内心的。自古建祠祭祀桐君老人,便是明证。
桐君祠始建于宋代,其后历代均有重修。现祠为20世纪80年代初重建,“桐君祠”三字即由叶浅予书于1981年9月。祠内端坐着桐君老人塑像,白髯飘飘,笑容可掬。塑像后两侧有华佗、李时珍等历代名医的塑像。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是一对古联。
桐君山是桐庐县的标志和象征,是富春江流域重要人文景点。山上除桐君祠外,另有桐君塔、江天极目阁、四望亭等建筑,山腰有合江亭。山麓富春江畔有富春画苑,现为叶浅予故居。
2020年5月6日,桐庐向全球官宣:桐君山永久免费开放。
(二)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一文中盛赞东汉高士严子陵的名句。因为严子陵,桐庐境内留存了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为一体的名胜古迹——严子陵钓台。
严子陵史载“会稽余姚人”,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名光,一名遵,字子陵。因为他在桐庐富春山隐居十余载,名迹与桐庐山川已融为一体,流芳千古,可以说他是一位古代的新桐庐人。
此画题为《钓台严子陵祠》,同样以祠写人。画面中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的塑像,就是严子陵。围绕着塑像还画着东台和西台及双清亭、严子陵钓台牌坊、严先生祠堂、客星亭及一叶扁舟。可以说,严子陵钓台的主要元素,都已经集中在这幅小小的画面之中。画上还题诗一首:“汉时明月迎客星,笠翁扁舟钓游鳞。高风亮节照今古,水光山色怡我情。”
严子陵钓台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叶浅予上述题画诗已立碑竖立于严子陵钓台牌坊后侧。
《富春山居新图》节选(叶浅予)
钓台严子陵祠(叶浅予)
(三)
清明前后茶山闹(叶浅予)
采茶女(叶浅予)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绝》第六首告诉我们,桐庐历来盛产茶叶,茶山遍布全县各地。
桐庐产茶,蜚声久远。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载,“睦州茶生桐庐县山谷”。明朝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记载:“分水县天尊岩,产茶最芬辣,宋时以充贡”(分水县1958年并入桐庐,现为分水镇)。千百年来,茶叶一直是县内主要经济作物。“茶之产地,素以丘陵山区为主。1949年后,已遍及全县36个乡镇。1985年,年产千担以上的有分水、百江、钟山、歌舞、严陵、罗山、至南、百岁、保安、毕浦、东辉、高翔、九岭、三合诸乡(镇),共产茶2.5万担,占全县总产的69.2%。其中分水产茶4530担,占全县总产的1/8,居各乡之冠。”(《桐庐县志》,36个乡镇现已撤并为14个乡镇街道,其中除分水、百江、钟山保留为乡镇名称,其他均已被撤并,大多已成为村名,也有地名已废弃不用。)
正因为桐庐盛产茶叶,叶老每年春季回家乡时,去茶山采风成了他的必修课。百幅画谱中,与茶叶题材有关的作品共4幅。清明节气前后,是采茶的黄金时间,明前茶价格更高。作品反映的正是村姑们清明时节在茶山上采摘茶叶的热闹场面。《清明前后茶山闹》画面中满是茶山,无论是茶树,还是人物形象,尤其是面部表情,远近虚实,处理得当。画上人物不多,却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一个“闹”字的意境,不得不钦佩叶老的功力。
《采茶女》画面描绘的是云雾缭绕的山坡上,一群采茶女的形象。
关于此图,叶老在《故乡近事》中专门写有《采茶姑娘》一文,描写了在桐庐与浦江交界处的马岭上偶遇一群采茶女的经历。叶老在文中着重记录了与采茶姑娘对话的情景。文中写道:“对话结束,姑娘们走上山路,将要转过去的时候,向我们挥手告别。此时我脑子里已经出现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这群快乐活泼的姑娘,不是《富春人物画谱》最好的题材吗?”
叶老专有一幅书法,《采茶姑》一诗,即记录此次偶遇,与画谱相得益彰。其中“马岭”是桐庐县与浦江县(属金华市)交界处的一座大山,昔日两地交往步行靠马岭古道,后来建成盘山公路,如今则开通了长长的隧道,桐庐去浦江、义乌大大方便了。
采茶姑
马岭峰峦飞云雾,
云间飘浮花衫裤。
飘向梓州茶山坞,
姑妈迎来采茶姑。
头茶采毕登山路,
返回浦江石宅铺。
一路欢笑一路歌,
歌声飘失在云雾。
采茶姑 书法(叶浅予)
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现代中国画的大家,美术教育的一代宗师,卓有贡献的美术活动家。他的国画、漫画、速写,被誉为画坛三绝。
(四)
新茶上市沿街卖(叶浅予)
品茶专家(叶浅予)
雨水摘,清明采,新茶上市沿街卖。
这是一幅新茶交易图。
“雨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此前采摘的茶叶堪称新茶。
一排茶叶小摊,摊主前是竹篮竹筐大袋等,盛满新茶。摊主有的在与顾客交流,有的在静心等待,有的在用杆秤称茶叶,显然已谈妥了一笔交易。
从画面看,那时的茶叶市场显得简陋,后来政府逐步规范,建成统一的茶叶交易市场。
其实,早在唐代,桐庐就已成为茶叶交易集散地。唐睦州分水人施肩吾在《过桐庐场郑判官》一诗中就形象生动地记录了桐庐茶叶交易市场的热闹景象。
荥阳郑君游说余,偶因榷茗来桐庐。幽奇山水引高步,炜煜风光随使车。算缗百万日不虚,吏人丛里唯簿书。眼前横掣断犀剑,心中暗转灵蛇珠。有时退公兼退食,一尊长在朱轩侧。胡商大鼻左右趍,赵妾细眉前后直。醉来引客上红楼,面前一道桐溪流。登临山色在掌内,指点霞光随杖头。东郭野人慵栉沐,使将破履升华屋。数杯酩酊不得归,楼中便盖江云宿。却被江云湿我衣,赖君借我貂襜归。
世事变迁,千余年后,叶浅予用画笔描绘的是当年商品市场开放之初沿街叫卖茶叶的场景。
此画落款处钤印为“浅予速写”。
《品茶专家》反映的是新茶上市时节收购茶叶的场景。那时茶农在家中炒制好新茶,挑往供销社茶叶收购站售卖。收购站会聘请几位品茶专家品鉴出各自的茶品,按质论价。
画面中4位老专家在认真品茶,一旁抽烟的中年人估计是收购站负责人。而后方挑担排队等候着的,都是前来卖茶叶的茶农。
关于茶叶收购经营,《桐庐县志》对1985年前的状况有详尽的介绍:
旧时,桐、分两县皆有“民赖茶漆为生”“蒸茶割漆以要商贾贸易之利”记载。清末民初,商人贩运茶叶销往杭、绍、苏、沪各地,间有运鲁南、辽东销售。1936年,两县产茶1.58万担。抗日初期,由中国茶业公司统制购销。
解放后,重视茶叶经营,发放贷款,供应肥料,1951年,在县城设站收茶,1956年两县各设6个收茶站,收茶1.31万担。1958-1961年,贯彻“大购大销”,促使茶农强采秋冬茶,1959年收购茶叶1.94万担,其中秋茶1.15万担,茶树遭严重摧残。1962年收购量跌至6200担。是年起,国家采取发放预购定金,实行奖售政策(按收购金额每百元奖售大米20市斤、标氮125市斤;1963年调整为每百元收购额,奖售标氮100市斤、大米50市斤、棉布28市尺、卷烟22小包,每担干茶另照顾煤油2市斤)。此后,奖售货物品种、数量有所变动。1971年收购量恢复到1957年水平。1982年,全县茶3.98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1983年,茶叶实行多渠道经营。奖售政策停止执行。县供销社对新茶园每亩发放30~50元生产扶助金。1985年,供销社收购3.07万担。
如今桐庐县内的茶山茶园都由私人规模化公司化运作,茶叶经营销售也更灵活更多样。除原产地、县城集镇茶叶实体店销售外,网上销售也方兴未艾。
文字、图片 董利荣《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解读》
叶浅予艺术馆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