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内是仙境 洞外是乐园
瑶琳仙境45载蝶变升级游客体验
何晓隽
“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 古人在诗中就把这个梦幻般的瑶琳洞比作“仙境”“壶中天”“蓬莱岛”。亿万年的地壳运动,造就了神奇壮观的地下溶洞世界。作为桐庐旅游业发祥地的“瑶琳仙境”风景区,最早发现于隋唐时期,后在清朝末年因坍塌掩盖了洞口而与世隔绝,上世纪70年代末被重新发现。
1979年9月,初探瑶琳洞,两年后正式开放,神奇的地貌和多姿的钟乳石景蜚声中外。45年前的开发初创阶段,瑶琳洞仅开发开放了第一洞厅,洞口植被绿化稀疏、品种单一、景观效果不佳,仅有简易的售票厅和检票口,入口狭小,洞内照明、步道等设施简陋,人流拥挤。上世纪八十年代,桐庐县政府为适应旅游经济发展需求,提高瑶琳洞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组建了一支骨干队伍,开展风景建设、旅游经营和服务接待等方面的工作,并设立了我县旅游史上第一家游客接待中心。时任国务委员的王芳同志为景区题名“武陵村”,桐庐县旅游局“瑶琳仙境”景区管理处也挂牌成立。1984年起,瑶琳仙境的游客年突破百万人次,竟高出了当年全县人口的3倍;游客总数连续4年夺取了全国县级第一位,年游客量最高曾达到140多万,被称为“县级旅游之冠”。
在1983年中国第三届溶洞会议上,瑶琳仙境以“洞穴景观好、科学保护好、开发利用好”的“三好”标准,被评为“科学建洞的典范”。2000年世界旅游洞穴会议首次移师到亚洲并在瑶琳仙境召开,瑶琳仙境进入世界著名洞穴之列,2002年被国家确立为4A级景区。
九十年代,景区设立“溶洞灯光配制中心”,励志于把溶洞景观来一次全新的革命,摒弃传统的开发,引领溶洞旅游转型升级。随着新一代照明技术的引入,溶洞旅游得到了深度的开发,本着“边开发、边接待、边投资、边受益”的方针,明确“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生态经济为主抓”的“洞内是仙境,洞外是乐园”的建设目标,相继推出电气游览列车、“神仙世界”游乐宫、“三十六计”蜡像馆、“妙峰苑”盆景园……景区依托“喀斯特”地形地貌资源,遵循永续利用、保护性开发、特色性、协调性等原则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种称号,“中国旅游四十佳”“浙江十佳美景”“浙江省旅游圣地”“全国诸洞冠”等等,同时还成为《封神榜》《少林小子》《西游记》等一些知名影片的拍摄地。这些荣誉体现了瑶琳仙境在旅游业的卓越地位和广泛认可。
近年来,县文旅集团从传统国学文化、溶洞科普知识与旅游活动的关系分析入手,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斥巨资着手对瑶琳仙境溶洞进行全新灯光布景转型升级。根据瑶琳洞的自然特点,将溶洞景观灯光场景定位划分为“探索和发现心理过渡”“溶洞原始之美及溶洞历史生成”“溶洞人文之美”“溶洞仙境意像之美”四个阶段。依托溶洞量身定制,有机结合溶洞地质科普知识,植入高清投影拼接融合等科技,运用声、光、电以及影视技术,构筑溶洞独特的艺术氛围,调动游客心理节奏,一度掀起“3D科谱游”热潮,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
随着LED技术、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技术的不断演进,文旅集团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全国一些溶洞型景区发展的经验,以旅游产品特色升级、景区文化创意包装等创新做法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发展活力。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为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提升旅游观光体验,集团将瑶琳仙境这一老牌景区再次微改造、精提升。除了在一至三洞厅内营造沉浸式,以听带游,以声入境,演绎亿万年“仙境”的瑰丽多姿特色之外,还将四至六洞厅及洞外打造成集运动、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游乐园。景区新建了当下深受欢迎的“银河飞渡”地下暗河漂流及一系列娱乐项目,还在洞外种植了各色花草树木,让花儿在一年四季竞相开放。近期,为迎接2025年“瑶琳仙境”开发开放45周年庆,景区再次置入新一批游乐设施,工作人员正加班加点,紧锣密鼓精心布置场景、安装调试各种设备,将于春节期间正式启用。
“景区充分利用溶洞资源优势,从游客的参与度、体验感和娱乐性,研究创新经营模式,成功投入了一些游乐项目。”景区负责人姚烽华表示。今后,景区将通过自然观光、文化旅游和娱乐产业的结合,在扩大景区接待容量、增加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景区品质和人气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景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