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2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4年12月06日

翙岗村水澳修筑时间的文献学考察

阅读量:858 本文字数:4158

宋旭华

凤川街道翙岗村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列入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水澳是古人兴修的水利设施,是当地通自来水之前主要的饮用和灌溉水源,为乡人生活提供了便利。《民国桐庐县志》载:“上澳:水出大小两源,溉田千余亩。下澳:水出谷井,溉田千余亩。……谷井:为翙岗七社所共有,水甚清,溉田千余亩。……中澳:源出甘溪中部,溉田三百余亩。”县志记载有上澳、中澳、下澳(谷井)三条水澳,中澳离村较远具体位置不详、是否尚存不详,试从古籍记载分别讨论上澳与下澳(谷井)的修筑时间。

一、上澳

浙江省文物局编《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丛书:水利设施》对翙岗水系(上澳)有介绍:“水系自竹筒坞口大源溪取水,取水口在大源溪南岸溪床下,筑地下暗渠约300余米至狮虎山乌石坨露头,向西约300余米明渠后分为二股,一股进入村中,一股引向田野。进村渠水以暗渠进入村中,沿村中老街西行经李家、方家、张家和凤岗自然村进入石桥头村,全长600余米。……村民反映20世纪70年代维修水系,可进入暗渠,其中有一大石上凿有至正字样。”介绍文字之前将水系修筑的时间判断为“明—清”,过于大略;而“一大石上凿有至正字样”,也许村民确实看到了有“至正”字样的石头,但由于没有实物资料,该石头也有可能是后人用元人刻过的石头再利用,并不能作为确证。

《万历严州府志》:“以下十澳并国朝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龟潭澳、杨梅澳、上澳、上泉澳、莲塘澳、章村澳、漩潭澳、陈婆澳、深澳,俱在县东南”,记载了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官修上澳之史实(细数为九澳,原文作“十澳”)。《明通鉴》卷十“洪武二十七年”谈到朱元璋督修水利事:“乙亥,遣国子监生分行天下,督修水利。上谕工部曰:‘湖堰陂塘,可蓄泄以备旱涝者,因地势修治之。’复谕诸生曰:‘周时井田制行,有潴防沟遂之法,故虽遇旱涝,民不为灾。秦废井田,沟洫之利尽坏,于是因川泽之势,引水溉田而水利兴,惟有司奉行不力,则民受其患。今遣尔等分行郡县,毋妄兴工役,毋掊克吾民。’寻给道里费,遣之。”《明通鉴》卷十一“洪武二十八年”对督修的水利事进行了统计:“是冬,河渠之役,各郡邑交奏,凡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处,水利既兴,田畴日辟,一时称富庶焉。”上澳当是明初兴修的众多的水利设施之一。

上海图书馆藏《桐南凤岗李氏宗谱》(三十二卷)“德行传·隐松公”,有隐松公李棐对上澳“开凿成渠”的记载:

隐松公讳棐字廷弼,行箕七十一,原行英六,智慧果敢,卓越流俗。村西平畴数百顷,皆赖灌溉,稍旱辄无获,而村之东溪泉下游不能西注,人莫能筹也。公为之度地势,欲凿澳引泉以灌溉,遂呈当道,领库银数千两,独肩其任,募工开凿成渠,由乌石溪经凤冈村,引东溪之泉以灌西畴,名曰上澳。利济民田,悉成腴壤。事告竣,众工感公之德为垦田数亩。里有与公有隙者,以开田事诬公用官费营私产,当道以擅耗见罪。公不置辨,尽鬻家产以偿库金。又杨梅古澳亦公疏浚,民田俱受其利。

家谱与府志对于上澳的记载有出入,单以“募工开凿成渠,由乌石溪经凤冈村,引东溪之泉以灌西畴,名曰上澳”,认为隐松公李棐为上澳“开凿”的主事人,当不确切。从史料的层级来说,府志、国史处于高位,有官方色彩,比一般的家谱,其史料效能更大。笔者认为:上澳在洪武二十七年时已经存在;李棐“凿澳引泉以灌溉”,从目前“一股进入村中,一股引向田野”来看,他开凿的是上澳引流的“引向田野”的支线,由于水流相通,时间一长就辗转相混了。

结合抗金名将李纲四世孙李瑶仪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迁入桐庐翙岗,若干代后已经蔚为大族,有人认为上澳在宋元时就已经开掘。这种观点于理有据,但缺少文献支撑,也许随着文献的进一步发掘和考古得到新的证据,上澳开掘的时间可以更早,丰富《万历严州府志》的记载。

二、下澳(谷井)

谷井边上有凤川镇(现凤川街道,下同)人民政府2006年立的《谷井碑》:“元至正间,刘基应李康之请寓居翙岗,时值大旱,村民焦虑。刘基为之筹,越数里于雷坞口,截溪下之水,筑暗渠,入地及丈延至狮山。旋分二渠,一入翙岗、石桥,开口若干以为埠。一穿田野阡陌,敞口数处以为潭。地下之水汹涌,旱情顿解,民用顿足。谷井者,其潭之一也。地位村口,其水清冽,其量沛然,村民极爱之。谥为‘流谷之井’,谷井之谓也。数百年来,谷井依然,不弃不舍。新中国成立后,虽水利新修,农田扩造,道路拓展,政府保护之意弥坚。值此盛世,立碑言志:水乃生命之源,发展之根本。唯保护水源,方能开万世之伟业。凤川镇人民政府立。二OO六年一月。”1992年桐庐县水利水产局内部发行的《桐庐县水利志》“引水(附井、泉)”:“谷井潭:在凤川乡凤岗,传说系明时刘伯温令士兵挖掘而成。现潭长11米,宽10米,深2米,水清见底,供饮水洗涤灌溉。”《桐庐县水利志》“传记、故事”:“凤岗村‘国井潭’,水清澈,大旱不竭。相传刘伯温微时路过凤岗村,渴热难当,唯其地干旱,遍找无水,一老妪见之,将家存仅一小杯水奉予,刘伯温感甚。后刘任军师,带兵复经凤岗村,为报当年百姓赐水之恩,即令士兵挖井潭一口,即今之‘国井潭’。自此,凤岗村人饮水无忧,路人皆乐。” “谷井潭”与“国井潭”两者一音之转,为同一地方。由于这些都是当代文献,只是以传闻的形式把谷井与刘基联系起来。

《桐南凤岗李氏家谱》有一部留有明人“俞谏”撰写的《月泉公行状》:

月泉公行状(行茂二)

公讳盛,字日新,月泉其别号也。先世居闽之邵武,至忠定公之孙讳泰任东安令,乔居于临安之新邑,泰子瑶议,始迁于桐南之凤冈,传十四世而生公焉。公之大父云泉翁,尊君云壑翁。世世以清白传家,忠厚垂训,识者早卜其克昌厥后矣。至公之昆季有四,而公居其次。幼时读书穷理,诸子百家无不通晓。性孝友,不惟分尊而年长者不敢慢,即分尊而年幼亦必循分尽礼,未尝以惰容接之。时与名儒硕士相交游,矢口皆古之格言,见者莫不器重之。厥后废儒业,善筹画于农桑,展经纶于贸易,制行端方,处心仁厚,尚质直,厌浮华,崇礼教,黜异端,仁厚之称遍乎乡邑,而居积日以丰裕,尝曰:大丈夫当顶天立地,自为创业,不可株守也。至昆季析爨时,固将街东之祖居,悉让之伯仲,而独于街西之荒烟蔓草间开荆棘,辟草莱,经画基址若干亩,缔造厦宇数百楹,不雕琢,不粉饰,惟敦古处尚朴茂。为裕后计,则规模之恢宏,冠于乡邑。至于经画南亩,善度地势,于乾溪之滨凿井得泉,大旱不竭,名曰谷井。可以灌西北之原隰,而乐利无穷,称神异焉。生平尤好善乐施,周乡邻之贫乏,释闾里之忿争,其慈惠忠厚,出于至性,人之沐公惠而薫公德者,不可缕数。故时人有乐善翁之称。居恒训其子若孙曰:吾家忠厚相承,汝曹务宜勤俭,持家和平,处世毋好勇斗狠以贾祸,毋贪财嗜酒以取戾。古人云:为善最乐。汝曹当以是为念。子若孙咸曰:谨受教。配前村徐孺人,出自名门,素娴闺训,淑德明章,善相夫子。举丈夫子三,长曰洙,即余侄婿也;次曰沛,娶下林吴县尹之侄媛;季曰淑,娶方佥事之裔孙女。各五子,长曰枝,次曰標,曰梧,曰柏,曰楤,曰槄,曰栋,曰栾,曰楹,曰梯,曰榖,曰檥,曰枢,曰栝,曰橓,各择配名家女,咸能成立,克绍箕裘,而曾孙林林绕膝目睹者四十八人。一女适在坊姚推官之次子姚备。公之夫妇,偕白首之欢,三子效斑斓之舞,诸孙挺立,矫矫不群。善绘者写月泉行乐图一卷,多名儒诗赞以记其盛德之光辉,而发祥于一室者贻于后。予明姻戚之雅,悉公之行,慕公之德,且重余侄之请,故乐为之状云。公生于景泰癸酉年正月十二日,卒于嘉靖癸巳年五月初九日,享寿八十有一。徐孺人生于景泰庚午年四月十一日,卒于嘉靖壬辰年十月初九日,享寿八十有三。时大明嘉靖十三年岁次甲午春正月上元之吉,资善大夫都察院左御史太子少保姻家眷弟俞谏顿首拜撰。

该行状披露了有关谷井开凿的信息:“至于经画南亩,善度地势,于乾溪之滨凿井得泉,大旱不竭,名曰谷井。可以灌西北之原隰,而乐利无穷,称神异焉”。对其考证,其中的“乾溪”,繁体的“乾”应作简体的“干”。因为这条干溪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其边上南北向道路的名字,在当地的方言中被称为“旱溪滩”而保留了读音。当地方言把音跟字联系在了一起。旱与干同义,干溪或也叫旱溪,这一定程度上与家谱的记载相呼应,而“干”(或“旱”)也就是掘井的动因,逻辑相符。需要指出的是,《月泉公行状》署为明代名臣桐庐人俞谏所写,当属伪托。

谷井水流向西北约200米处,是翙岗行政村石桥自然村的上门古澳口,澳口边的石碑上刻有“大明正德七年岁次壬申七月吉旦建立”。综合家谱与石刻提供的信息,则在正德七年(1512年)农历七月(在李盛60岁时),谷井的下游上门古澳口建成。由于必先有井而后才有水流,有水流而后才可在下游建澳口,且两地相距不远,虽不能肯定上门古澳口也是李盛所建,但可推论谷井建成时间的下限是1512年。《民国桐庐县志》有关水旱灾的记载:“大旱:宣德九年。大旱:景泰七年。自六月至八月不雨:弘治元年。自六月至八月不雨:正德元年。自五月至八月大旱:正德三年。自五月至十一月不雨:嘉靖三年。水:正德六年八月,田禾卑下者皆无获。自芒种至夏至,洪水不泄:嘉靖元年,禾苗多被害。大水:嘉靖十八年六月,霪雨,坏民庐舍,市郭平地水高二丈余。”卷十四“灾异”记录到地方志中的灾异,实际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可见在李盛的这一生中,尤其是正德年间(元年、三年、六年),水旱灾特别是旱灾,是频发的,这段时间兴修水利非常必要。故推论谷井的开掘在“1512年前很近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是达到“乐利无穷”这一实际效果的。

综上,上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下澳(谷井)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在使用,是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谓是活的古代水利遗址。浙江省考古所郑殷芳先生出版了《桐庐江南地区古代引水系统与传统村落》,以“古代引水系统”命名,认为:“桐庐江南地区引水工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区域规划的合理性、水工设施的独特性,堪称古代乡村水利工程的典范,代表着所处时期中国古代水利规划与工程技术的较高发展水平。”翙岗的上澳、谷井就是这个引水工程系统的典型代表。郑殷芳先生亲口告诉笔者,已故知名文博专家、历史学家毛昭晰先生曾提到:桐庐江南的水利灌溉工程要申报世界遗产。衷心希望这些活的古代水利遗址能得到充分的保护,有朝一日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