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2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4年12月06日

错过了富春山,可别再错过桐君山!

阅读量:1258 本文字数:1656

陆春祥

从南北朝至明清,一千九百余位诗人为桐庐留下了七千四百余首诗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桐庐的古诗词,一定列全国诸县首位,李白、孟浩然、王维、孟郊、白居易、罗隐、贯休、范仲淹、苏轼、陆游、朱熹、杨万里等,仅唐宋就有五百二十多位著名诗人留下一千四百多首诗。

诗人为什么来桐庐?壮游、隐逸、宦游、考察、神游、避乱各色缘由皆有。他们奔着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而来,他们也奔着在此隐逸的东汉名士严光而来。

宋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入御史台监狱,他弟弟苏辙看不下去,为哥哥请罪:愿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宋神宗生气了,苏辙本来就因反对新法被贬,神宗不仅不准,还贬苏辙为江西高安的盐酒税官,而且下了死命令,五年内不准升调。五年后,苏辙才被调为绩溪县令。次年四月一日,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八月,旧党执政,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苏辙要回京,他本来拟定好的路线是,从宣城沿着长江走,但苏轼给了他另外一个建议:弟弟不如过歙溪,泛富春江看风光,再到钱塘,看看哥哥我在杭州的朋友。苏辙想,这个建议太好了,于是一路行,一路看风景。

沿新安江直下,这就到了睦州地面,用不了多时,船就会到严陵滩,他准备上去,拜谒一下严子陵。不想,这船速度还挺快,过严陵滩时正好半夜,船工不敢喊他。清晨醒来一看,呀,前面已经是桐庐县城了,云雾缥缈中,桐君山上桐君寺隐约可见,甚是可爱,苏辙对着船工大喊:

慢一点,慢一点,我们往两江口靠,我要上桐君山——

其一

扁舟匆草出山来,

惭愧严公旧钓台。

舟子未应知此恨,

梦中飞楫定谁催。

其二

严公钓濑不容看,

犹喜桐君有故山。

多病未须寻药录,

从今学取衲僧闲。

(《舟过严陵滩将谒祠登台舟人夜解及明已远至桐卢望桐君山寺缥缈可爱遂以小舟游之二绝》,苏辙《栾城集》卷十四)

苏辙错过严子陵隐居的富春山,是憾事,但也不后悔,他知道,身系官场的人,是不能和严子陵相比的,多少人和严光见面,都感觉到深深的惭愧。

幸好,前方还有名山,错过了钓台,再不能错过桐君山。

苏辙游山,过程一定不复杂,看山进祠拜桐君,他想的是这位悬壶济世的老人,在此隐居,此地确实是个好地方。由桐君想到他自己,身历宦海多年,浮浮沉沉,还拖着一身病痛,眼前这位著名的医生,一定对自己有所帮助。看着桐君老人,想着自己以后的日子,唉,多留点时间给自己吧,你看看,那些僧人,居住在桐君老人隐居的地方,闲闲的神态,真是令人羡慕呀!

几乎每个上山的诗人,都会对桐君老人感叹一番。然而,他们终究离不了俗世,苏辙一到杭州,直奔上天竺,他要去见他哥哥的老朋友辩才和尚。不知是大师云游去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苏辙这一次没见着辩才,只得遗憾地留下《寄龙井辩才法师三绝》,然后,急匆匆赶往官府驿站,他要去陪高丽国来的一位僧人游钱塘,这是朝廷的命令,不敢怠慢。

古人像苏辙那样直接上山拜谒桐君而留下的诗词,我们至少能看到两百多篇。

宋末元初的方回,虽然人品为人所讥,但他在严州做了七年知州,后来又继续住了五年,与桐庐的关系紧密,他甚至将自己的诗文集命名为《桐江诗集》《桐江续集》。一个作家的写作时间,有几个十二年?方回以桐江来命名自己的作品集,可以想见他对桐庐的深厚感情。

方回也写了多首关于桐君的诗,看他的《寄题桐君祠》:

问姓云何但指桐,

桐孙终古与无穷。

遥知学出神农氏,

独欠书传太史公。

可用有名留世上,

定应不死在山中。

休官老守惭高致,

政恐犹难立下风。

在方回眼里,桐君是个神奇的传说。虽然不知桐君姓名,但他的朋友孙潼发写了《桐君山志》,虽不如司马迁写《史记》著名,但他和桐君一样会流芳百代。名师出高徒,方回断定,桐君一定是跟神农学的医术,他留下的药学原理造福于众人。桐君的精神不死。我现在老了,和桐君的功绩相比,没什么建树,真是有点愧对他。

方回面对桐君,似乎有一种难言的羞愧,难怪他一直不肯拜一拜桐君,十二年来,“犹数往来桐君祠下。然未尝一登所谓小金山致瓣香焉”(诗题自注)。他晚年往来于家乡歙县与杭州之间,卖文为生。公元1292年,方回替好朋友作序,写下了上面这首诗。富春江水清澈,方回的心灵似乎得到了洗涤。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