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时节,过的是什么节?
农历十月廿一是江南镇深澳村“过时节”的日子,同一天“过时节”的还有环溪、徐畈、荻浦等村庄。从几天前开始,这些古老的村落就因为“时节”忙碌了起来。杀猪、宰鸡、准备丰盛的饭菜只是其中的一步。赶集、唱戏、非遗展会……让原本就人气不俗的古村变得更加热闹。
每年,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桐庐县富春江以南地区的“时节时间表”就徐徐铺开,近5个月的时间里,大量的人流涌向“过时节”的村子,车水马龙、人流如潮,非常热闹。
那么,“过时节”过的究竟是什么“节”?为什么如此受桐庐人欢迎?当下,“旧时节”又该如何越过越“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江南时节”。
忆江南,最忆是“时节”
“江南时节”是桐庐南乡地区的重要节日,它是历史的延续,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2016年,“江南时节”被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农历八月初一的江南镇石阜村开节,到农历十一月二十的横山埠村收官,“江南时节”涉及江南镇、凤川街道、城南街道、桐君街道、富春江镇五个乡镇(街道)的97个村,共40个节日。
江南地区“过时节”的风俗源自宋元,盛于明清,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根据《桐庐县志》记载:“农村旧节,源于社日。”“社日”即祭祀之日的意思。古时祭祀一年四次,春夏秋冬各一次,在宗庙里举行。
根据村落姓氏不同,“江南时节”的祭祀对象和日子也不同。他们祭祀的既非神仙亦非菩萨,而是历史上的真人,有的是平民英雄,有的是清官良将,个个堪称古代道德模范,被百姓奉为“神”。
桐庐县“江南时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保尔介绍,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江南时节”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改变,从最初的祭祀活动演变为节庆活动,再逐渐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内容也从祭祀转型到朋友走访、信息沟通、商品交流、文化活动、酒筵宴请。
每到秋季,一年的农事全部完成,“过时节”的喜庆便在江南地区流转开来。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一桌好菜”招待亲朋好友。期间,如果遇上家中小孩把周、做十周岁,或者有人做几十大寿,场面则更加热闹。亲戚朋友纷纷赶来送礼祝贺,有的送红包,有的送绸缎被面,有的送长寿面。
作为主人家自然也不能闲着,堂前的八仙桌上要摆好各式果子供客人食用,讲究的人家还会在堂前墙壁上围挂起亲朋好友送来的绸缎被面,上面再用红纸条写上“某某祝贺”之类的贺词。
“现在都是以红包和长寿面为主,送绸缎被面的已经不多了,家里挂绸缎被面的更是少见了。” 在周保尔看来,“过时节”就是过“村节”,它像一座“活”的乡村博物馆,展现着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同时,随着时代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博物馆”里展示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为什么要“过时节”?
“江南时节”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个乡愁符号,也是一次团聚盛会。和歌里唱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样,桐庐人回村“过时节”也是如此,它是一种家庭氏族观念的体现,是桐庐人流淌在骨子里的乡情。
“过时节”这一天,深澳老街入口处的小吃店里,一早已经坐满了客人。村民申屠秀琴从桐庐县城赶回深澳,到家放下大包小包后就直奔小吃店,一进门就问老板娘:“糊麦粿还有吗?给我来一张,我想你们家这口好久了。”
同样的乡音、熟悉的面孔,糊麦粿的味道不一定很独特,但包裹的情感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小吃店里像申屠秀琴这样,特意大清早从外地赶回来的人,还有不少。伴随着食物的香气,大家讲述着各自的近况,交流着“谁谁谁,最近过得怎么样”。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年轻人外出工作后,很少能抽出时间回村看看。“过时节”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契机,让他们主动从忙碌中“抽身”出来,回到熟悉的地方,与亲戚朋友相聚面叙,享受“家长里短”的纯粹与快乐。
除此之外,“过时节”也带有回馈乡邻的情感。不少村庄至今仍保留着“唱同年戏”的传统,即由村中某一年的“同年人”发起,一起出钱请戏剧团来为村民演戏。深澳村每年都会组织“50岁同年戏”,从农历十月二十晚上开始,连唱三天,今年邀请的是杭州天仙配越剧团,演的都是村民喜闻乐见的故事曲目。
除了请村民看戏外,有些村子的“同年人”还会一起出钱做善事,例如给村里的老人发敬老红包。千百年来,这种不忘桑梓、反哺乡邻的举动不仅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也为“江南时节”的延续厚植了群众基础。
不久前,首届富春江镇金家时节非遗民俗体验活动让金家村赚足眼球。除了“金家板龙”的助阵外,现场琳琅满目的“非遗共富集市”、流光溢彩的精品戏剧、香味四溢的地方小吃……让本就热闹的“时节”变得更有体验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打卡。
在乡村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下,“过时节”这项传统民俗活动也成了不少村子的一张文化名片,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
“江南好时节”该怎么“过”?
如果把“过时节”这三个字拆分开来,“时节”是一个节点,“过”是方式和态度。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保持住这份细水长流的“仪式感”,是当下生活留给我们的思考。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守住时节的仪式感,不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在守住自己文化之“根”的同时,结出新时代的文明之“果”。
比如,让“一桌好菜”加点“文明味”。作为“江南时节”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一桌好菜”代表着主人家的实力与诚意。过去,每当时节来临,热情好客的当地村民总要大摆酒席,招待亲戚朋友,并且以客人越多越荣耀,久而久之,不仅造成攀比和浪费,也为村民们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江南地区开始崇尚“文明过节”“绿色过节”,不少村子还将“杜绝浪费”直接“上墙”,张贴在村里最醒目的地方。如此氛围之下,村民们不再跟风攀比、铺张张扬,也不用再为面子买单。加入“文明味”的“一桌好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还变得更加健康、时尚。
比如,让团聚更多一点“亲情味”。“江南时节”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它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团圆、修睦、敬老、爱幼等。对于平时在外工作的村民而言,“过时节”就如同一个团聚的信号,充满着浓浓的归属感。但“团聚”中的情感流动应该是双向的,游子在回到熟悉的家园,获取精神上慰藉的同时,也应该多陪伴父母和亲人,填补亲人间因为长期见不到面而产生的情感空白,让团聚的时刻更多一点“含情量”。
再如,让“旧时节”多一点“新花样”。十几年前,咖啡在桐庐乡间还是“奢侈品”,但如今,不少村子“过时节”都能看到咖啡车的身影,从城里回来的年轻人可以坐在露营椅上,一边聊天,一边品尝“村咖”,感受着时节的“新鲜劲”。与此同时,乡村大舞台、舞龙表演、非遗活动……越来越多的新旧习俗也在时节中绽放与回归,热闹的氛围让不少年纪大的村民感叹“现在过时节的花样真多”。
忆江南,最忆是“时节”。时光正好,大家不妨一起去江南,体验一下时节的快乐吧。
(记者 汪晓池)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