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宋韵(二)
北宋起潇洒(之一)
董利荣
潇洒桐庐郡,
千家起画楼。
——宋·范仲淹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前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中原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三百一十九年。宋朝开国皇帝为赵匡胤,故称“赵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繁荣的时期。
对于桐庐而言,北宋是留下最深痕迹的时期之一,“潇洒桐庐”美誉即源于北宋。幽幽宋韵,传承至今。
那时区划
唐朝末期的光化三年(900年),吴越王钱镠大笔一挥,把桐庐从睦州划出,改属杭州。然而分水却依然隶属于睦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桐庐又被划归睦州管辖。
从唐朝开始,桐庐、分水的行政区划已有记载:“唐宋时期,县以下行政区划编制乡、里。据旧志载,唐时桐庐置40乡,分水则于唐初析桐庐7乡建置(据宋初《太平寰宇记》载:桐庐旧21乡,分水旧14乡),其乡名、里数无考。”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由北宋史学家乐史(930年~1007年)撰著。其中只有乡的数量,但乡名和里的数量均无记载。
《桐庐县志》载:
入宋,桐庐置18乡,下辖44里。熙宁中(1068年~1077年)行保甲法,调整区划,合并为11乡,里依旧:
孝泉乡(仁孝乡并入),辖邑瑞、孝义里;
金牛乡(德政乡并入),辖甘泉、侯渚、通溪里;
定安乡(迈宁、来安乡并入),辖桐洲、新兴、中浦、怀仁、横山里;
桐庐乡(衣冠乡并入),辖通灵、桐溪、温泉、衣冠、左侯里;
质素乡(临源乡并入),辖常满、仙棋、建善、临源、石门、建福里;
至德乡(移风乡并入),辖如曾、下村、姚宅、厚伦、潮逆、移风、普贤、白石、冻洲里;
孝仁乡,辖上林、新河里;
水滨乡,辖潭纸、梅林、桃岭里;
常乐乡,辖章邑、丰乐、龙池、守直里;
安乐乡,辖永宁、常山、依竹里;
钟山乡,辖丰义、博子里。
分水置6乡,20里:
安定乡,辖盛塘、太平、都谏里;
分水乡,辖伊山、清化、同山、新义里;
柳柏乡,辖沈巫、怀义、宁泰、塔岭里;
生仙里乡,辖崇信、嘉德里;
生仙外乡,辖普乐、万岁里;
招贤乡,辖贞素、昌化、石壁、延德、毕山里。
元承宋制。
以上这些乡、里的名称,尽管元、明、清各代仍有一些承袭沿用,然而我们今天看上去,却是如此陌生。桐庐、分水共17个乡的名字,唯一保留的就是钟山。绝大多数乡、里的名字,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由让人感慨。
北宋时,桐庐、分水和建德、寿昌、淳化、遂安六县,隶属于睦州,州治所在地在三江口(今建德梅城)。睦州当时有个别名,叫桐庐郡。北宋名臣范仲淹,就特别喜欢用桐庐这个地名。因为范仲淹,桐庐留下“潇洒桐庐”的美誉,范仲淹也获得“范桐庐”的别名。
范仲淹与潇洒桐庐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吴县(今苏州)人。谥号文正。他是北宋初年一位圣贤级人物,对后世影响巨大。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在朝廷担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因极言“郭后无故不可废”,第二次遭遇贬谪,出任睦州知州。睦州其时别名桐庐郡,范仲淹在诗文信札中喜用桐庐地名。
他从正月出发,一路顺颖河、淮河而下,经钱塘江富春江而上赴州府所在地三江口(今梅城)。写下《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出守桐庐道中十绝》等诗。
在睦州(桐庐郡)期间,范仲淹公务之余寄情山水,吟诗作文,写下一生近六分之一作品。范公在睦州留下三件文化大事,两件发生在桐庐县境内,给桐庐留下巨大的文化财富。
范仲淹在睦州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修建龙山书院、建严子陵祠堂并作记、二访方干故里并留诗。后两件均在桐庐县境内,对桐庐人文历史影响颇大。
东汉高士严子陵(严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高风亮节,深深影响着范仲淹。崇尚先贤是范仲淹的一贯作风。“为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范公首次以州府名义修建祠堂,并亲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盛赞:“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此,“往来桐江船,必拜严子祠”(南宋·赵蕃)。
方干是晚唐诗人,家住白云源(今芦茨湾),布衣一生,诗名显著。范仲淹曾两次到访方干故里,写有三首诗,称赞方干“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此事对方干后裔激励作用巨大,两宋芦茨一村共出“十八进士”。
范公建严先生祠堂时,绘方干像配祀。后人称此祠为严方范祠。南宋项安世诗曰:“山高水长子陵节,桐庐潇洒范公诗。又吟处士清新句,蝉曳残声过别枝。”将相隔千百年各具时空的三位先贤相会在一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一气呵成写下《潇洒桐庐郡十绝》, 一咏十叹,深入人心:
潇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
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潇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
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潇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
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潇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
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潇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
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潇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
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潇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
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潇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
降真香一炷,欲老悟黄庭。
潇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
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
从2008年开始,我持续研读这组诗,写了一系列文章。从理解赏析到分析美学价值再到探究诗中表达的社会观,从艺术性和思想性全面给予阐释。概言之,即“独一无二的气势美、生动可人的画面美、山水清音的韵律美、曲折迂回的结构美、令人回味的意境美、积极乐观的人格美”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自然和美的生态观、安居乐业的生活观、因地制宜的生产观、人文传承的生息观”。从这组诗我还窥见一轴生态好、生活美、产业旺、文化兴、文明起的千年之前的美丽乡村画卷。
从“潇洒桐庐”到“中国画城·潇洒桐庐”“诗乡画城·潇洒桐庐”,再到“潇洒桐庐郡,中国最美县”,真正体现桐庐的县域和城市品牌,“蕴涵着独特的山水禀赋、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元素”。顺便说一下,桐庐郡过去是睦州的别名,范公笔下的桐庐也是一个大桐庐的概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到桐庐县的范围了,今日我们把郡、县并用,完全符合桐庐实际。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