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4年10月25日

兰石斋杂记(三十)

敬庐姜丹书先生

阅读量:1365 本文字数:1447

蓝银坤

姜丹书先生(1885年~1962年),字敬庐,是我国有影响的老一辈美术教育家,江苏溧阳人,寄籍杭州。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与吕凤子、李健、汪采白、沈企侨等成为中国第一批美术教师,一生主要在沪杭的高等艺术院校执教,自称是“艺术园地上的一个白胡子老园丁”。潘天寿、丰子恺、来楚生和郑午昌等均出自其门下。抗战前与潘天寿、唐云、来楚生、朱念慈等在杭州组织成立“莼社”。

我最早知敬庐先生,是在寿崇德老师的书房,记得寿老师给我看一幅敬庐先生的《红柿图》,画上的题款特别有意思:“赠君一对甜如蜜,博得他年蜜蜜甜。”过目难忘,至今记得。寿老师还说有一幅称为“祖孙三代”合作的画,是敬庐先生、潘天寿先生和寿老师合作的。往事在寿老师书房弥漫开来,可见敬庐先生对寿老师的关爱以及寿老师对敬庐先生的敬重。

甲辰秋回到老家西岩书屋,窗外红柿已挂满枝头,灯下翻阅寿老师所藏的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和敬庐先生哲嗣姜书凯先生整理出版的《丹枫红叶楼诗词集》,发现敬庐先生多次经过富春江以及驻留严州。

根据敬庐先生自编年谱记载,1915年,“春假中,随第一师范全校团体至严州(今建德梅城镇)旅行,沿富春江一路写生”。

二十年后的1936年,“春假中,同潘天寿、朱屺瞻、张振铎、金维坚、沈敦五、吴文衡一起出游。由杭州乘汽车,行经富阳、新登,至一点一刻,便抵桐庐,宿惠宾旅馆……”当日游圆通寺、上桐君山。翌日雇篷船至芦茨埠,上严子陵钓台,换轮船过七里泷、乌石滩,傍晚至严州府城(今建德梅城镇)宿旅舍。翌日,游玩一天,后乘汽车白沙摆渡过新安江,至寿昌县(今建德寿昌镇)大慈岩唐村,车抛锚,修复后下午到兰溪县城……此行经富阳、新登、桐庐、严州、白沙、寿昌、兰溪、金华、诸暨等处七日而归。有《春游七日记》连载于《东南日报》。写生之外得“春游吟草”七首,其中四首写桐庐:

其一:重游桐君山

不见桐君二十年,

今宵隔水对君眠。

江心明月涵山影,

一点渔灯破宿烟。

其二:芦茨埠口占

古庙当前起异峰,

双溪夹溜搅芦丛。

无知山犬欺生客,

迎面桃花半绽红。

其三:严先生祠堂茗憩

代远绵延七七传,

享田八亩在山巅。

裔孙襁褓驮娘背,

古像须眉袅灶烟。

坐对音容如欲语,

遐思蓑笠渺同翩。

茶余好写名山景,

带得风光上客船。

其四:重游钓台

忆昔小桃开,结对游钓台。

台高乃如此,鱼怎钓得来。

纵有千丈竿,亦无巨手抬。

今知先生意,借此绝尘埃。

清风诚有信,年年朝黄梅,

何当携酒至,台上酣拳猜。

1937年“七七事变”,“十一月中旬,眷属二十余人先避往严州(建德),在严州租住小南门城脚下”。刚满一月,由于日寇从金山卫登陆沪陷,敬庐先生一家避至羊尾埠深山中洋程村后又移居里蔡村。期间,敬庐先生步行二十里到潘天寿、何颂华、孙廑才、邵季达、厉韫山等避难之地姜坞访友,借住一宿,红烛之下与潘天寿先生等合作国画二帧。不过五六天停留,先生对此地风俗人情深入了解,俱见于笔端。

1961年10月中旬,敬庐先生参加浙江省政协组织活动,以“辛亥革命老人”的身份参观新安江水电站和正在建设中的七里泷水电站,并重游了严子陵钓台。有“观新安江水力发电站并游水库”诗篇存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杭州钱币收藏家金志伟先生处,见一本《师友墨宝》册页,当中有敬庐先生两页画,一幅“长城雁去”,题款为“问君老俱征鸿至,万叠家书几报安。铁青先生从邮退休属正,六七小弟姜丹书”;一幅题“君子之风也”的荷花图,时间是“辛卯初秋”,即是1951年初秋,这一年,敬庐先生正是六十七岁。金先生热心,将这本册页复印赠我留念,三十多年过去了,不知这本册页原件还在金先生处否?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