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4年10月18日

兰石斋杂记(二十九)

浅谈书画鉴定

阅读量:597    本文字数:1401

蓝银坤

我的老师寿崇德先生是浙江有名的书画收藏大家,在跟随老师的三十多年里,看过老师不少收藏品,记得第一次去严州师范老师家里,书房里挂着的是弘一法师的绢本书法“大慈广严法华经”,卧室一隅挂着大幅张大千“华山图”,落款题有“崇德方家正指”;一边挂着张宗祥书法,对联四尺长,合璧裱在同一幅,落款题着“崇德道兄补壁”。在画册、碑帖都缺少的年代,第一次看到如此剧迹,真的是一辈子忘不了!

在从事书画经营的二十多年里,经常会碰到咨询书画真假的事,个人认为书画鉴赏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通过多年实践,以中医理论“望、闻、问、切”四字来解释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望:首先看作品的气息,好的作品,纸墨精良气息纯、题款用印有讲究。寿老师曾说:“看一件作品,就像看一个人的脸,这个人身体好,那么脸色就正常,哪怕是感冒,脸色都是与正常人不一样的。”一般拙劣造假的,一目了然(一眼假),因为考虑成本,在使用的材料上会露出马脚。二十年前兰石斋刚营业,当时艺术品市场刚火,有次,我随口问一个古董商人,有没有本地的一个名画家的作品,他拍着胸脯说有的,一个星期后,该人手提密码箱来了,打开一看,整箱的该地名画家作品,我一眼扫去,马上要他关上箱子并送他出门,该人很奇怪,我一幅作品都没有打开看,怎么就送他出门?因为这就是“一眼假”。

闻:打开字画,不管老的、新的都是有气味的,从中可以“闻”(闻气味、听声音)出用墨、用色的好坏,判断纸张、绫绢的老旧。前面故事里刚打开“密码箱”,我就闻到了当时流行的一种墨汁的香味,这是这位名画家不会用的,因为画家已经去世几十年了。碰到高精仿的,材料使用上会尽量与原作靠近,鉴定这种书画,适合寿老师说的这句话,就是找出造假者笔墨功夫的弱点,逐步扩大更多疑点以证其假。现在还有一种宣纸高精复制品的假画,几乎与真迹一致,假如是网上图片,一般人真看不出来真假,这类东西用的是现代墨盒打印,可以用“闻”的办法来分辨。

问:问作品的出处,当然有天花乱坠的故事,这要有判断能力,最重要的是向典籍“问”学,多了解背景资料以在现实当中随时使用。要多参观博物馆,储存更多“标准件”的信息。最近上海出现鲁迅书郑思肖《锦钱余笑》诗幅,就有人对印的位置与著录不符提出了异议。名人墨迹收藏家王金声表示,网友依据旧的出版物,上面的印章在印刷时发生移位,导致与原作不符,持假论者即以此为据。殊不知,民国时期印刷制版经常会出现移位。所以说也不能完全迷信出版物。

切:就是多上手,可以多到拍卖会去学习,拍卖会可以调阅作品,这是锻炼眼力、手感的很好机会。记得有一次有个老板要我鉴定一幅古画,包着报纸,我一搭手即说不用看了,假的!老板很诧异,一定要打开看看,打开一看,确实是现在造假古画,为什么呢?拙劣的材料、拙劣的画面、拙劣的仿古与装裱,简直是不忍直视,但在不懂的人眼里真以为是古画。老板不相信我的判断,我只告诉他一句话:“你用力拉一下露出的绢丝……”事实上,丝织品的寿命最多也就是百年,经过几十年氧化,纤维就会脆化折断,正所谓“纸寿千年、绢寿百年”,这只不过是常识而已。至于我为啥一搭手就判断出,我想,假如是古画卷轴,手感肯定是脆的,不会是软乎乎的手感。

以上说道,只不过是书画鉴定当中最浅薄的,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只是古画鉴定的第一道门槛。最后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相信卖家说的故事,也不要相信江湖上所谓的“大师”天花乱坠的演说,以免在收藏当中“吃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