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9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4年09月30日

唐风宋韵(一)

唐朝桐庐画不如(之一)

阅读量:952 本文字数:3314

董利荣

钱塘江尽到桐庐, 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由唐高祖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唐朝幅员辽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唐朝时的桐庐,已经繁华初显。唐诗里的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大唐大事多

大唐盛世,留下关于桐庐的史料就明显多于此前各朝各代。进入唐朝,桐庐大事显著增多。

唐朝之前的隋朝,有两件关于桐庐的大事也值得一记:

第一件,“开皇九年(589年)钱唐废郡为县,省桐庐入钱唐县。”

第二件,“仁寿二年(602年)复置桐庐县,属睦州,设县治于江西岸(今俞赵至沙湾里一带)”。

《桐庐县志》中辑录的唐朝大事记,就更丰富更完备。

唐武德四年(621年)

于桐庐置严州,州、县治同设一城。同时,析桐庐县西北7个乡置分水县,属严州,县治设今分水镇。

武德七年(624年)

废严州,省分水县入桐庐县,属东睦州。

贞观元年(627年)

孙通中进士,为桐庐县有进士之始。至清末废科举制度,桐庐县中文进士64名、武进士2名。

贞观二十年(646年)

桐庐县治移至桐庐乡(今旧县乡)。(注:现为旧县街道)

永徽四年(653年)

十一月,陈硕真农民起义军将领章叔胤率军攻克桐庐。

如意元年(692年)

复析原分水县区划置县,县名武盛,705年仍名分水。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桐庐县治迁移至江口(今桐庐镇)。(注:现为桐君街道)

宝应元年(762年)

析分水县西部地置昭德县,县治设今合村,771年省入分水县。

元和十五年(820年)

施肩吾、徐凝中进士,为分水县有进士之始。至清末废科举制度止,分水县中文进士36名、武进士6名。

长庆四年(824年)

七月,大雨,桐、分两县洪水泛滥,漂城郭庐舍。

乾符六年(879年)

冬,黄巢率众20万出江西攻衢、杭二州,翌年又自宣、歙发兵攻取睦州、婺州,县中震动。

光化三年(900年)

桐庐县改属杭州,978年还属睦州。

以上唐朝时桐庐大事记,除一条与自然灾害相关外,其他都是人文类的,其中关于在桐庐设置严州和县治变迁的记载尤为重要。

从中我们也明确知晓了分水与桐庐的深厚渊源。分水自692年再次置县,历时千余年,至1958年并入桐庐至今。在分分合合中演绎着桐庐历史的悠悠岁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武德四年(621年)在桐庐置严州时,刺史就是桐庐人范孝礼。《万历严州府志》“卷之九”“秩官志”载:

唐·武德年:

方亮 雉山人,四年杜伏威命王雄诞平歙,复睦州,用亮为刺史。

范孝礼 桐庐人,四年既平歙,乃析桐庐县置严州,王雄诞荐孝礼为刺史。

查《万历严州府志》“卷之十三”“人物志一”也有相关记载:“范孝礼,桐庐人。武德四年既平汪华。杜伏威入朝,乃析桐庐县置睦州,以县之北境为分水县,并建德隶焉。王雄诞荐孝礼为睦州刺史。(《唐书》)”只是其中睦州系严州之误。其时睦州州治在今淳安县境内,区域包括今安徽省歙县一带。而建德那时却曾隶属于州治设在桐庐的严州。

当然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即“废严州”。此后,从东睦州、睦州到严州,州治自雉山移至梅城,延续千年。无论如何,桐庐设严州这段短暂历史,是桐庐人文史上的大事要事。

唐朝遗存

桐庐县目前留存的7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年代与唐代相关的就有5处,分别是位于莪山畲族乡龙峰民族村双井坞自然村的双眼井,位于分水镇武盛行政村武盛街15号分水高级中学内的施肩吾读书处碑,位于瑶琳镇东琳行政村杨家门自然村的垂云洞石刻。另两处位于桐君山上的碑墙和摩崖石刻,则是起始于唐朝的文物群英会。

登桐君山,进仙庐古迹圆洞门,左侧是一面碑墙,其中一方横碑特别醒目。碑上双钩镌刻“紫竹林”三个楷书大字,两侧是“贞观八年”和“圆通发立”八个小字。这块石碑是早些年圆通寺恢复修建时挖掘出来重见天日的,说明它可能还是唐朝时圆通寺的遗存。县文馆办(博物馆)负责将其移置桐君山保存保护。

此碑告诉我们刻制时间是贞观八年(634年)。贞观是唐太宗年号,其间出现“贞观之治”局面,为大唐强盛奠定了基础。贞观八年正是唐朝开始兴盛之际,桐庐境内兴建寺院顺理成章。

相传“紫竹林”为西周时期观音菩萨成道之处,是民间信仰观音文化的重要寺院。可见紫竹林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圆通寺旧址发现的这块石碑,证明桐庐圆通禅寺应该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只是当初的名字叫“紫竹林”,是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寺庙。

关于圆通寺建立时间和名称变化,民国《桐庐县志》载:“圆通寺在县西三里舞象山麓。唐会昌中建,名圣德,又名潮音,宋大中祥符七年,赐今额。”

会昌年间(840年~846年)比贞观八年要晚二百多年。这一记载显然把圆通寺的建立时间大大推迟了。或许是因为贞观年间修紫竹林时没有文字记载留下。

唐朝贞观八年修建的“紫竹林”,到会昌年间扩建为“圣德寺”(又名“潮音寺”),再到北宋大中祥符七年朝廷赐额“圆通禅寺”,由此奠定了此观音道场的特殊地位。

按始建年代推算,它比西藏布达拉宫(641年)、浙江普陀山(834年)和云南圆通禅寺(1301年)分别早7年、213年和667年。因此,桐庐圆通禅寺是中国四大观音道场中最早的观音道场,在佛教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块石碑上的“圆通发立”四字也证明了这一点。“圆通”代表佛教修持中最高的境界。《楞严经》上说:“阿难即大众,蒙佛开始,慧觉圆通,得无疑惑。”“圆通”即“圆满”“通达”。意即,阿难与众信徒在释迦牟尼佛的开导下已经真正领悟了佛法的真谛。在佛教中“圆通”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观音的别号。圆通是“大智圆通”的简称,是观音本具的智慧,所以供奉在大圆通殿内的观音菩萨有称为“圆通大王”。“圆通发立”意为紫竹林由观音菩萨发愿建立。

这或许也是到宋代朝廷赐名“圆通”的原由。这也确立了桐庐圆通禅寺作为观音道场的特殊地位。

由此看来,刻于贞观八年(634年),距今已有1380多年历史的这块石碑,在我国佛教史上都有实证价值,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千百年来,圆通寺屡建屡毁。如今于2005年正式开光开放的圆通寺,是当今桐庐境内最大也最知名的寺院。尽管与唐时比肯定面目全非,但它无疑是与唐朝有深厚渊源的佛教场所。

桐君山上最早的几方摩崖石刻,也留自于唐代。这几方摩崖石刻均位于桐君山东麓临水崖壁上。其中一幅篆书石刻,尤其珍贵,内容为:

殿中侍御史崔 ,桐庐县令独孤勉,尉李税,前尉崔泌,崔浚、崔溆、崔沅,大历八年九月廿二日记。崔浚篆。

据《唐六典》记载:在唐朝,“殿中侍御史官等为从七品上。”它隶属御史台殿院。从唐开元年间之后,殿中侍御史参与司法审判工作。相当于今国家检察院的检察官助理。这样的人物来到桐庐,县令亲自作陪应该理所当然。

大历八年即公元773年,已属中唐时期。这段文字令我遐想,一千二百五十年前的秋意正浓时节,桐庐县令独孤勉(独孤乃复姓)携县尉李税,陪同“殿中侍御史”崔 游桐君山,另有四位崔姓兄弟泌、浚、溆、沅同游,其中崔泌还是桐庐县前县尉。他们四人或许是崔姓侍御史的亲戚,或者至少是同宗同源之人。贵客来临,独孤县长自然不亦乐乎,正好同游者处士崔浚擅长书法,便请他提笔作记,刻石永志。

这次记游一月之后,独孤县令再次陪客人游桐君山,又刻石题名于此:

桐庐县令独孤勉,前左金吾兵曹薛造,处士崔浚、崔溆,桐庐县尉程济。大历八年十月廿四日题。

看来,那时的桐庐,来客还真不少。并且县令独孤勉,又十分好客。千年一瞬,岁月悠悠,独孤勉的身躯与业绩早已化作尘埃,如今我们已难以找到关于他的更多资料,但这两段石刻却让他留名至今,让我们依稀想象他千余年前的风采。

桐君山上还有一方唐代摩崖石刻,字迹工整清晰,内容却略显单薄,似乎只是单纯的题名:

县令刘文会、主簿李青霞、进士张季昌。贞元十六年七月二日。

贞元十六年为公元800年,距今已经一千二百多年。上述三人存史资料极少。查《万历严州府志》“卷之九”“秩官志”,正好有他。桐庐县县令入志始于唐,且唐代仅二人,分别是“李思旦景龙中任”“刘文会贞元中任”。连独孤勉等众多唐代县令均未入志。可见唐朝时留存的档案资料极少。

这些唐朝留存的珍贵石刻,淹没于灌木丛生中,又处于临江石崖,人们难以一睹风采。文友吴宏伟多年寻访拓录县域内石刻碑志,编成《桐庐石刻碑志精粹》(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一书,其中即收入上述碑刻与崖刻,“大历八年九月”这幅篆书拓片还赫然用于该书封面。

在2021年桐君山修缮过程中,这几方摩崖石刻又已复制移置于半山腰游步道旁的岩石上,让往来游客能够轻轻松松触手可摸地欣赏大唐风韵。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