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诗人何景福与梅月处士李康的交往
宋旭华
何景福(1301年~1373年),字介夫,淳安文昌人,“常以任重致远自期”,自号“铁牛子”,有《铁牛翁诗》,或别名《介夫诗集》,多有散失,后人辑有《铁牛翁遗稿》传世。他是宋末曾任大理寺卿、入元为遗民的何梦桂的族孙,《四库全书》曾将《铁牛翁遗稿》一卷附录于何梦桂《潜斋文集》十一卷之后。《四库提要》言:“铁牛翁,名介之,梦桂族孙。元时不仕,有诗四十余首,赋一首。诗颇奇伟,气格在梦桂上云。”有关他的诗歌风格,顾嗣立《元诗选》评价道:“介夫诗甚奇伟,其咏《柳絮》云‘绣床渐觉香球满,鱼艇初疑雪片多’,极体物之妙。其他如‘龙吟五夜霜飞瓦,鼍吼三更月满城’‘青山自此诗名重,采石如今酒价低’‘荒祠昼掩无人到,苦木丛中春鸟啼’‘风景不殊豪杰尽,新亭谁复泪沾衣’,亦铮铮皎皎者。睦州诗派论之如此。”这是将何景福纳入“睦州诗派”记载。目前可见的版本,除通行的四库全书《铁牛翁遗稿》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青溪何介夫诗集》,内容更全,共收录五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2首、五言律诗7首、七言律诗60首、歌行10首。
李康(1312年~1358年),字宁之,号梅月处士,是当时知名的孝子、诗人。作为胡长孺的学生,《宋元学案》将其列入“木钟学案”。与何景福一样,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将两人列入“高隐”。《万历严州府志·隐逸》记载:“李康,字宁之,桐庐人。幼警悟闿爽,年十二,母病弗瘥,取股肉和成稠粥以进,病随愈,乡里称李孝子。从永康胡仲孺先生游,工诗文,博及书画琴弈,素以功名自许,两试艺不售,弃去,以古学自鸣。元至正二年,郡守马九皋遣使币迎,力辞之。九年,张奉使素闻其贤,又起之,复辞。十六年,宰臣塔失铁至邑,即致币遣县令罗良诣请议事。康不得已而起,极谈当时得失,欲官之,康以母老恳辞而归。十八年,以疾卒。高阳许瑗、青田刘基临其丧,为诗文诔之。康所著有《杜诗补遗》《桐川诗派》《梅月斋永言》《看山清暇集》各若干卷,藏于家。”李康诗文集流传极少,晚清桐庐人袁昶留意乡邦文献,在日记中记载,“《梅月斋永言》不著卷目,李康撰。《看山清暇集》《杜诗补遗》《桐川诗派》并不著卷目、撰人。同上,亡。”百余年前已然湮没无闻。
《青溪何介夫诗集》有4首与李康有关的诗词,是两人友谊的记录:
《六月十七日夜坐李宁之忽得“风急落流萤”之句遂命足成一律》:“坦率坐中庭,高门夜不扃。露垂闻警鹤,风急落流萤。对语头俱白,相看眼并青。客星在何处,指点认天经。”
该诗为镶嵌诗,李康有“风急落流萤”之句,也写有包括此句的诗,何景福以该句足成此诗。李康的诗集已佚,原诗已经不存,他创作的这句通过何景福的诗流传至今,可以让我们得以窥见李康的诗风。风急而吹落流萤,这个美好的意象见证了两人的友谊。他们坦率夜坐中庭并不锁门,闻鹤而指天认客星,反映出他们共同的隐逸心态。诗中写到的“客星”,暗合严子陵,从地域的视角来说,此时何景福很可能寓居桐庐晦冈。该诗“对语头俱白,相看眼并青”,四库本作“对语头俱黑,相看眼更青”,从诗境来说“头俱白”与“眼并青”更工整,但考虑到李康47岁不到英年早逝,生时尚是中年,白发似乎来得早了点。故未知孰是。
《九月十八日霜降早起四望山皆有雪李宁之赋诗因以次其韵》:“雪为秋山易靓妆,芙蓉扮面学何郎。元冥矫制司金令,青女回车诉玉皇。粘树丹枫晴改色,压枝黄橘冷闻香。侍儿不识天时异,偷雪团茶取水尝。”
该诗为次韵诗,李康也有原诗。该诗不见四库本、华师大本,笔者引自《严州茶诗选》,该书并未标注此诗的出处。诗歌有农历“九月十八日霜降”的记载,该年为1356年,即李康45岁那年。霜降日大概下了当年第一场雪,秋山易容、芙蓉扮面、丹枫改色、雪压黄橘,秋天的景色变为雪景,让人兴奋。侍儿不知天气将变,偷雪团茶,追求古代生活的雅致。“雪水烹茶”在古代诗词中也多有记载,白居易有“融雪煎香茗”,陆龟蒙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辛弃疾也有“细写茶经煮香雪”,苏轼在《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前“叙”中曰:“梦文以雪煮小团茶。”此诗写侍儿风雅,更多的是突出李宁之的高士形象。结合诗人晨起四望看到雪景的交代,本诗很可能是何景福寓居桐庐晦冈时所作。
《寄题李宁之朱铜岩坟亭》:“桐山蟉蚴摩空青,桐仙长眠呼不醒。龙归洞口云漠漠,鹤飞华表秋冥冥。玉乳流膏落轻滴,蜗涎凝石留余腥。同游选胜一乐事,凌虚飞屩凭高亭。”
该诗题华师大本、《元诗选》作“坟亭”,《四库全书·铁牛翁遗稿》作“放鹤亭”。诗中有“鹤飞华表秋冥冥”句,或用典《诗经·小雅·鹤鸣》,而林和靖在孤山有放鹤亭,苏轼有《放鹤亭记》,写“放鹤亭”当以之暗喻李康为贤士高人。《搜神后记》有“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则是神仙家语,何景福或有此想,故与后“凌虚飞屩”相呼应。水滨乡有桐山,《民国桐庐县志》:“桐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旧名狮山。山有二洞,古石巉岩,出泉甘美。”与诗中“龙归洞口”“玉乳流膏”相照应。“朱铜岩”当为桐山中的一处地名,与当时“山有二洞”之处相近。本诗作“寄题”,当指何景福离开了桐庐晦冈寄赠李康,此时李康还在世。诗中还有“同游选胜”之乐事,故内容与“坟亭”无涉。
《追远亭宁之先生茔所亭也,在五聪山下》:“五聪佳气郁嶙峋,追远亭中荐藻苹。赐谷自春原上草,夜台不晓墓中人。旧攀栢有悲鸟集,新种松无触鹿驯。嗣世箕裘欣有托,年年浇饭一沾巾。”
该诗只见华师大本,《铁牛翁遗稿》不存。“追远亭”才是李康的坟亭,小序交代在五聪山下,《民国桐庐县志》:“五聪山,在县东二十七里。山麓有五穴出泉。”张孟兼《故李君宁之行述》有“葬樟坞之原上”,杨维桢《故梅月处士李公墓碣铭》有“返葬樟坞之原”,对李康的归葬之地有记载。查检地图,“五聪山下”即在“樟坞之原”,文献记载与实际地理相一致。《桐南李氏宗谱》:“李字一千二十号,山一分,土名宁家村边,仍六望冈公洪氏安人之墓,附葬康二梅月处士宁之公、潘氏安人合葬于侧,此系正十公派今黑门廊收税。”《民国桐庐县志》:“定安乡在县东……清分五十庄:大坞、江家、宁家、青草、彰义、屏风、华坞、徐家、窊石、黄程、五聪、堂子。”两处文献都涉及了“宁家村”,而这些都是小地名,古代的鱼鳞册没有流传下来,但都给李康的葬地地理信息提供了线索。李康与潘夫人葬于母亲洪氏边上,也体现出李康的孝行。此诗作于李康故后,何景福来墓地凭吊,感慨系之,很可能是赠送给李康后人的。
何景福为淳安文昌人,淳安处于钱塘江上游新安江段,李氏家族在桐庐晦冈,桐庐处于钱塘江中游富春江桐江段,元时钱塘江水路为重要的交通干道,何景福沿江上下,对桐庐是十分熟悉的。在留存不多的诗集里,涉及桐庐典故与意象的诗歌占到了较大的比例,如《谷雨茶》中“陆羽经中着眼来,桐君录里用心裁”两句,写到了桐君以及《桐庐采药录》;《秋江旅怀》中“何日束装同买棹,片帆东过子陵矶”两句,表明当时他当时旅居的“秋江”在桐江下游,这子陵矶又名七里濑,因严子陵而名,这成为他寄托乡愁的意象。他还有《桐江怀古》,诗曰:“合江亭下买舟行,击楫中流万古情。严子台高烟树暗,桐君塔映浪花明。英雄不并青山在,时事还随红日生。我欲远寻方外诀,白云深处石桥横。”该诗提及“合江亭”“严子台”“桐君塔”三个桐庐地标,作者在“击楫中流”与“白云深处”即出世与入世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了“远寻方外诀”,这或许是桐庐隐士文化与他思想的暗合。晦冈是桐庐江南重镇,地理位置优越,南通浦江,东达富阳、杭州,西至睦州、金华,五代吴越时建有名刹华林寺,香火之盛,号称“小灵隐”。何景福与李康的交往所留下的诗词,是元代桐江诗路的重要文献和历史见证。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