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最新进展
衢州皇朝墩遗址发现“最早的水稻田”
皇朝墩遗址壕沟及稻田区域航拍。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2024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共发布3项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的考古新成果,衢州市衢江区皇朝墩遗址位列其中。
皇朝墩遗址是上山文化的第22处遗址点。202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前置工作中发现该遗址,2022年对遗址及周边进行全面考古勘探,2023年4月起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至今年9月初,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皇朝墩遗址格局清晰、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保存完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环壕聚落遗址。皇朝墩遗址古水稻田是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水稻田的首次发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记者在遗址考古现场看到,皇朝墩遗址主体由2处台地及1条环壕组成,总面积约55000平方米,环壕周长约902米,宽约7至27米,围绕1号台地及2号台地分布。遗址发掘出土文物绝大部分为陶器,分属上山文化时期和跨湖桥文化时期,其中,上山文化主要有红陶平底盆、陶壶、圈足盘等。
环壕东侧存在约1.5万平方米的低洼区域,正是古稻田所在。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采用多学科合作,通过田野勘探、植硅体分析、考古试掘、测年确认、土壤微形态研究等系列工作,最终发现古水稻田,为古水稻田考古研究提供了经典案例。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周东亚告诉记者:“只有种植过水稻的田地,才会留下大量的植硅体。考古队员对洼地进行采样,发现土壤中水稻植硅体含量达到2000-7000粒/g,密度极高,水稻植硅体的区域成独立块状分布,可以认为这是先民曾种植过水稻的土地。”这是继发现田螺山、茅山、施岙等古水稻田后,古水稻田考古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记者了解到,皇朝墩遗址古水稻田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知,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更有力地证明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夯实了上山文化的价值内涵,对上山文化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发现的环壕聚落遗址为研究上山文化遗址的选址、聚落景观、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同时,皇朝墩遗址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层位上下叠压,器物之间有较强的源流关系,对研究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之间的演变关系、完善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西考古工作站站长张森表示:“这片田见证了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上山文化是万年浙江的文化之源,而皇朝墩的考古发现,为探索世界稻作农业起源揭开了重要篇章。”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