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9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4年09月14日

江南古村水密码

阅读量:974 本文字数:1581

黄新亮

深澳村是浙西的一个古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A级村落景区,旧时有“小上海”之美誉。据历史记载:深澳古村落始建于宋,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屡次走进深澳村采风,发现它原来是一座迷宫,是一只锦囊,而破解迷宫和解开锦囊皆需要密码,都是有奥义的,尤其是深澳古村落地下独特的水系布局及科学的规划与设计。

江南古村深澳村,因其完整的水系和独特的“坎儿井”而被称为“江南坎儿井,南宋第一村”,隶属桐庐县江南镇,西距县城16.5公里,位于富春江南岸的丘陵与平原交汇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想要“复制”新疆的那种“坎儿井”,犹如赶鸭子上架——难上难。

然而,落脚、开村于此的申屠氏家族,为谋求更好地生存和村落的更大发展,他们是规划先行,迎难而上。先民们对于水的解读和认识,已经超出了其他民众的惯性思维和定向思维。他们一定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一定理解孔子“水流不腐,户枢不蠹”的意义,一定了解李冰负责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当然更了解母亲河——黄河九曲十八弯,几经决堤多次改道的历史。对于水的利用或治理,其共同的价值指向就是如何趋利避害,有效解决“疏”与“堵”、“蓄”与“泄”两方面的根本问题。

深澳古村的先人们一开始就从长计议,以彻底解决村民们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为为第一要务,青灯黄卷,绞尽脑汁,完成了可行性的规划与设计的方案,最终促成方案圆满落地。

深澳古水系有五个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的水系,分溪流、渠澳、明沟、水塘、坎井。深澳村东北面有应家溪,西南面有洋婆溪,故先人们在布局村落建设时,侧重于水系的科学安排与合理运用。

充分利用了应家溪和洋婆溪之水源。应家溪发源于牛峰岭等,出屏风源与青源,与环溪合流,过徐畈村、深澳村、荻浦村入富春江。

人工建造渠澳,引水入村。在应家溪上游西侧建了一条长800米的暗渠(亦称“街廊澳”),自南而北,由村东侧将水引入村内。暗渠根据地理实际情况,深浅不均,最深处达4米左右,渠宽1.5米、高2米,利用当地卵石砌壁拱顶,以确保疏浚时,成年人出入自由。可以同时满足饮用、浣洗之用途。

其澳头在上溪头汤家渡上,全为暗渠,从民居下流过,沿老街每隔500米布设一个澳口,共有七个澳口,方便村民们生活取用,又为修澳提供便利。水流经过村庄流出村外作农田灌溉之用,保障了灌溉区农作物旱涝保收。

在暗渠的上方建房,形成了如今深澳村的“非”字形(注:现演变成“韭”字形)老街市面,人口集聚,店铺云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购买到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当地人称其为“澳”,因入地较深,亦称“深澳”,又因建村历史悠久,民居建筑普遍沿袭外观“青砖黛瓦马头墙”,内部“雕梁画栋回字形”之形制的徽派风格,180余幢明、清古建筑,深澳古村落,也因此得名,名声斐然。

深澳村十余条水澳,灌溉了深澳周边数千亩农田,水澳曾经为发展农业生产,解决村民们的温饱问题,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建造暗渠的同时构筑村内明水沟,自上而下畅流古村。水渠自南而北穿越古村落,流进民居的房前屋后,平时供村民日常洗涤之用,雨雪天能带走地面流水,且与古建筑天井内出水之水沟相通,形成了地下与地上完美结合的排水体系。

营建村内东、南、西、北四口饮水塘,供村民饮用,当地人叫“吃水塘”。这些水塘水质清冽甘甜,均为地下水,至今周边少数村民仍作为饮用水源。村西之大塘,平时为蓄水,是村内洗漱之处,也作灌溉、消防之用。

挖掘村内深水坎井,以方便村民取用。深澳古水系其科学的构造形式,调控地上、地下的水资源,又在村内自成环保生态循环系统,特别是“深澳”结构布局,为江南一绝,故称“江南坎儿井”。

深澳古村水系,彰显利用水、治理水之智慧,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探寻生命的真谛。

深澳村因水的灵动而活力无限,古老却显青春,越蜕变越美丽,迭代升级,践行着“纵深的历史”与“美好的未来”的双向奔赴……

参考书目:《桐庐微村志》(第一辑) 《深澳》(周华新 编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