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9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4年09月14日

桐庐民间茶俗漫谈

阅读量:1152 本文字数:3823

王志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育一方茶俗。桐庐作为茶文化发祥地,在烹茶、品茶、饮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俗,且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桐庐茶俗包括奉茶、敬茶、喜茶、祭茶、义茶、讲茶、会茶等,笔者一一列举,以飨读者。

奉茶。客来宾至,不论是居家还是在办公室,清茶一杯,是最常见、最具平民性的生活礼仪。茶叶可以是炒青、旗枪,也允许茶末、茶梗充当,与主客身份、经济实力无关。但与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的礼仪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专家考证,以茶待客习俗在北宋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地流行了。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记载:“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这说明以茶待客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了。南宋末的一个冬天,居住在桐庐的诗人方回为接待僧友,冒雪买好酒、备好茶,并留下“雪里梅香寻酒媪,雨前茶好待诗僧”诗句。“山家客到无供给,泉水新烹自焙茶”,清代桐庐县令陈苌在《竹枝词》这样描述当地乡野生活。这一习俗直到现在,我们也还在传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只是在茶叶品质上水涨船高,或者更加讲究茶台、茶具、茶水、茶道。

敬茶。敬茶与奉茶不同。奉茶相对于宾客,敬茶则是“以茶敬长”,更具尊重长辈的仪式感。古时,子女有每日在清晨向长辈问安敬茶的习俗。正月初一清早,长辈正坐堂前。晚辈双腿跪地,敬上“新年茶”,向长辈拜年。长辈接过茶,呡一口,立马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祝福晚辈新年平平安安。江上船民大年初一讲究喝“元宝茶”。清晨,船家动“橦”后,船上的男人皆要到茶馆吃“元宝茶”,寓意新年一早“吃进元宝”,新年行大运。

《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古代拜师礼序除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外,还要行拜师礼,然后是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在行拜师礼时,徒弟往往会给师父献上一杯茶。尊师重道,以茶敬师,多为一种道德传统的体现,茶为师,谦和恭敬,德馨兼备,学古起今。拜师茶讲究的,多为荔枝和红枣一起冲泡的茶水,寓意为“早点励志”。

新娘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洗漱、穿戴后,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并向公婆敬茶。原来叫“叔叔”“婶婶”的,今天开始叫“爸爸”“妈妈”了,新娘叫一声,长辈应一句,谓之“改口茶”。公婆饮毕,给新娘红包。新娘这还没完,接着向族中长辈敬茶。长辈们饮完茶,放回茶盏的同时要在新娘托盘里封个“红包”,而新娘则略一蹲身,以示道谢。现在移风易俗,婚礼上“改口”,敬茶和“红包”之风依然。

喜茶。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以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发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植物。因“茶性最洁”,可表示爱情“不染纤尘”;“茶不移本”,可示爱情“坚贞不移”;茶树多籽,可标志后代“连绵茂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

明朝郎瑛《七修类稿》中有这样一段话:“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义。”桐庐民间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仪式。至清,“六礼”的名称有了变化,乾隆《桐庐县志》总结为纳采、传红、行聘、道日、待嫁、送亲六个环节。

《红楼梦》中,黛玉看望受伤的宝玉,适逢王熙凤也在,问起送她的暹罗茶如何,还趁机打趣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吃茶跟做媳妇儿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古代,下茶就是受聘礼。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对林妹妹来说,非常难为情。民间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在桐庐,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纳采”,来的都是客,茶是肯定有,但茶汤还是有讲究的。如果茶里放“糖”,说明女方家长对小伙子本人满意。如果只是清茶一杯,表示求婚无望。女方一行人第一次到男方“看人家”,男方会拿出“鸡子茶”,每碗四个,甜甜的。如果女方吃了“鸡子茶”,说明人家同意了;相反,女方以“刚吃过饭”为借口,不动“鸡子茶”,表示他们对你的家景不满意。

“三茶”自然不是普通的待客喝茶。比如,男方迎亲队伍进门,或者是送亲新友到达新郎家,应该有“三道茶”(茆坪村称“三套茶”)。第一道茶为“枣子莲心茶”,第二道为“子孙米馃茶”,第三道茶才是真正的“清茶”。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此后将茶杯向嘴唇悄悄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照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慢饮。

祭茶。祭祀用茶早在《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办丧事的时候,亲朋奔丧,主事的都会向来客敬上清茶一杯。客人吃这茶,以辟邪气、讨吉利。丧事期间,家人饮茶或者以茶待客时,不能用茶托。由于丧事忌讳红色,而很多茶托都是红色的。

早在21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但在桐庐民间却有另外一说:死后的黄泉路上有一座奈何桥,过桥必喝“孟婆汤”。如果不想让死者喝孟婆的“迷魂汤”,必须自带茶水。因此,棺木里往往会放入一些茶叶。

茶叶是圣洁之物,膜拜神祇,供奉佛祖,追思先人,献上清茶一杯,表达的是无限的敬意。清明、过年,后辈上坟扫墓或新年“还年福”,跪拜先祖,要敬奉清茶三杯。清末著名诗人、茶商林鹤年在《福雅堂诗钞》中曾记述,因“经年未登先观察坟茔,于弟侄还乡跪香致虔泣”时,“作供茶,一如生时”。

义茶。义茶,顾名思义是提供免费的公益性的茶水。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有一只大钵头,用作盛茶。一大早,主妇便烧好开水,放入茶叶。门不锁,路过的或在附近干活的,渴了可以自己推门进去舀一碗。“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他们有朴素的行善积德的思想基础。民国《桐庐县志》也有记载,如县城通济亭“夏月,僧人设茶,以待行旅。”有规模的寺院设有“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献茶待客,“茶汤”助缘。县城关帝庙外有茶亭,为游人们惠施茶水,行善举。晚清桐庐教谕高鹏年在《桐君山记》中也写到桐君祠“僧复延坐禅堂,煮茗饷客。”

前些年县城街头仍有“免费茶水”摊,让“忙人解渴”。近年,也有热心市民,为环卫工人送“爱心茶”。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始,就与桐君街道南门社区共同在江北松鹤楼于7—9月向市民供应凉茶,至今已十五年了。近年来舞象社区等多个社区、茶企茶馆都在街道边、商铺门前摆上凉茶桶,由过往行人自行取饮。一杯凉茶,传递着民众的善意和温情。

讲茶。茶能联谊,还能化解矛盾。桐庐有一种“吃讲茶”的习俗,又称“吃评茶”。旧时民间纠纷,历来有“官了”和“私了”两种解决途径,人们通常往往倾向于“私了”。谁与谁有纠纷了,届时,双方当事人自愿邀请辈分高、办事公道、受人尊敬、有声望的,类似杭州电视台“老娘舅”来压阵,到茶馆去讲理。参与者每人泡一碗茶,各自申述理由,当众谈判,茶客则参与评判。正所谓“茶杯一端是好友”,最后由“老娘舅”当场拍板,判定是非和解决的办法。众茶客都是公证人。理亏的一方负责付清全部茶客的茶资,化干戈为玉帛。

会茶。会茶(也称茶会)是聚集在一起饮茶的一种社交活动,最早是寺院仪俗。僧人商量寺院事务,或有客人到寺,住持可召集“会茶”。至宋,民间也开始会茶。钱愐的《钱氏私志》中就有记载:“饭罢,岐公会茶。”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与店中朋友同会茶之间,赵旭见案上有诗牌,遂取笔,去那粉壁上写下词一首。”

清末民初,县城东门头水路交通便利,店肆鳞次栉比,仅茶馆就先后开有十几家。茶馆除了喝茶听书、传播新闻、家长里短、海阔天空,更多的职能是老板和山客、水客,杭商和徽商们一边喝茶,一边谈交易,俗称“会茶”。

县城之外还有一处喝“会茶”的地方,人称“交白船”。“交白船” 是明清时活动于钱塘江、富春江上的一种妓船。“交白船”的后舱有年轻“渔妇”,浓妆艳抹招待客人,客人习惯称之为“同年嫂”。小说《孽海花》是这样讲述“交白船”的:只在江内来往,从不到别处。如要渡江往江西或到浙江一带,总要坐这种船。这船上有船娘,都是十七八岁的妖娆女子,名为船户的眷属,实是客商的钩饵。民国《桐庐县志》的描述更为细致:交白船“形类大划而尾特翘,蓬腰设窗幛以筠帘,门涂朱碧,舱设客座,房栊、几席、巾枕之属,布置精洁。每船蓄雏鬟两三,能弹琵琶,歌曲侑觞,作官商茶会清宴之所。”清光绪十年(1884年),内阁学士、福建学政宝廷,由水路返京时,即纳一江山船妓为妾,后上疏自劾去官,其事一时盛传。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桐庐上通徽赣,下达苏杭,人员往来频繁,茶俗自然丰富多彩。但不管哪种茶俗,在为宾客敬茶时,以下细节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浅茶满酒。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倒往茶杯里的茶水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二是敬茶动作。上茶时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三是敬茶顺序。敬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或来宾中的年长者,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的同仁,如果是同辈人,应当先请女士用茶。

(作者为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桐庐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