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4年07月26日

桐庐唐代孝子章成缅及其墓考

阅读量:284    本文字数:2876

陈淑珍

当下正开展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经调查考证,需将目前桐庐历史上年代保存最早、文物价值较高的名人墓——章成缅墓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事情缘于2013年夏,分水镇严志明在参与朝阳村文化礼堂项目建设过程中,了解到唐代当地出过一位叫章成缅的孝子,其墓尚在。同时还得知石塘村章海潮收藏有《潜阳乌窠章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宗谱一共有两卷,现存的首卷为章海潮自上世纪60年代收藏至今。严志明于对此事进行了调查。由此,关于我县分水镇朝阳村唐代孝子章成缅的事迹开始陆续见诸有关报道文章。但关于章成缅的生平信息仍有不少疑问,甚至有将分水朝阳章成缅与桐庐诗人章孝标相混淆的文章发表。因此,本文采用走访调查和文献考辨相结合的方法,以宗谱首卷为基础资料,对章成缅墓及其生平有关事迹进行了考证和辨析。

一、章成缅墓地名及地理位置考

章成缅墓位于分水镇三溪村兑口桥自然村东南面的扫帚山(今名)山腰,海拔78米。墓坐西南朝东北,临溪。墓占地面积约150余平方米。墓前立有一通墓碑,碑为青石质,无碑额。碑高1.45米,碑宽0.63米,碑厚0.22米。碑阳面平整,部分呈风化状态,中间纵向阴刻楷书“孝子章成缅墓”六字,字长10~12厘米,宽9~11厘米。碑侧及阴面均为自然状态,呈凹凸不平。

据《浙江通志》记载,於潜县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县治,初名於朁,东汉改名为於潜县,属丹阳郡。隋属杭州。唐武德七年(624年)改於潜为潜州,又析置临水县。武德八年(626年)废潜州,临水县并入於潜县,仍属杭州。五代属吴越国,北宋属杭州,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

清康熙《浙江通志》卷三十六“孝义”记载:章成缅,於潜人,丧母庐墓,手植松柏,坟侧生紫芝十三茎,乌鹊来巢,麋鹿共处,长吏以闻,敕旌表门闾。

清光绪《敕修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五“陵墓一·於潜县”记载:唐山东南道从事章成缅墓在长安乡兑口村。

清嘉庆《於潜县志》卷六“祠墓”记载:山东南道(应为山南东道)从事章成缅墓在县南七十里长安乡兑口村章家山下,又章成缅母王氏墓亦在兑口,名孝墓村,即孝标倚庐处有紫芝乌鹊麋鹿之异。

《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七“冢墓”记载:唐章成缅墓在於潜县南七十里长安乡兑口村。

清康熙《杭州府志》卷三十四“坟墓”记载:山西东道从事章成缅,在於潜县南七十里长安乡兑口村。其中山南东道误记为山西东道。

《於潜县志》及宗谱《乌窠记》《孝标公传》等记载的“牧岭”“云湖山”“金谷山”“乌社”“乌师山(今名乌狮岭)”“乌金山(今名乌金尖)”“乌兰桥”“兑口”(今名兑口桥)地名及地理位置均符合章成缅墓周边的地理环境。《咸淳临安志》(清刻本)县境图中标注有长安乡和章成缅墓,地理位置与现今章成缅墓的所处地相一致。

《於潜县志》卷一“疆域”记载,明洪武於潜县增设潜川后乡,辖县南十七庄,乌窠庄、金谷庄、杉村庄、牧岭庄属之。长安乡辖县东南二十六庄,印渚庄、保安庄属之。

《浙江省桐庐县地名志》(1984年6月)记载,保安公社辖地旧属於潜县长安、潜川二乡。1950年5月,划归分水县,置长前、大源二乡。1961年10月,建制为保安公社。保安公社辖三溪大队,兑口桥村为三溪大队下辖自然村。兑口桥自然村在唐时称孝墓村。

从以上记载,可知现今章成缅墓所在的分水镇三溪村兑口桥自然村就是史志记载章成缅墓的所在地“於潜县南七十里长安乡兑口村”。

二、关于章成缅人物考

目前,关于章成缅的生平事迹主要信息来自于清乾隆三十八(1773年)《潜阳乌窠章氏宗谱》首卷的记载。为此本文主要从该宗谱入手,结合相关史料记载,厘清章成缅的生平等基本信息,纠正宗谱及其他史料中存在的一些纰漏和误识。

明万历《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一“节义考(增)·孝义三”记载,章成缅,於潜人,丧母庐墓,乌鹊来巢,麋鹿共处,贞元中表其门,人以章孝子称之。

明天启《两浙名贤录》卷五“孝友”中关于“章从事成缅”的记载:章成缅,於潜人,丧母庐墓,手植松柏,坟侧生紫芝十三茎,乌鹊来巢,麋鹿共处,长吏以闻,敕旌表门闾。人称为章孝标。家贫笃学,仕为山南东道从事。

《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章成缅,唐於潜人。家贫笃学。性纯孝。丧母庐墓。贞元中表门。时称章孝子。太和中为山南东道从事。”其中“太和中为山南东道从事”年份均记载有误,唐太和(即大和)年为公元828年至835年,章成缅已过世多年,因此“太和”应为“元和”。

宗谱《敕命》记载,唐元和七年(812年),朝廷任命章成缅为山南东道从事。

宗谱中的《潜阳章氏乌窠梅溪旧叙》记载,自唐开元初,成缅公居梅溪,贞元八年(792年)丧母庐墓,乌鹊为巢,上厪圣诏复征为东南道节度使推官,勅名孝标,祀乡贤。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将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因此宗谱记载为“东南道”与“山东南道”均有误,应为“山南东道”。

宗谱《孝标公传》是关于章成缅生平信息记载最多的,由章成缅十世孙光禄寺丞章修之写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传记记载章成缅于唐兴元(784年)中登进士。卒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年寿八十二岁,墓在孝墓坪之前章家山父亲墓之右。由此可知章成缅出生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46岁中进士,54岁丧母庐墓尽孝,74岁为山南东道从事。

另外,传记文中关于其友杨巨源送行之杭的事迹应该是“张冠李戴”了。章修之在撰写传记时引用了杨巨源《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诗。这首诗是杨巨源写给晚唐诗人、桐庐人章孝标(791年~873年)的送别诗。因为诗中的“白舍人”即是白居易,于唐长庆二年至四年(822年~824年)任杭州刺史,桐庐人章孝标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中进士后,授校书郎于长安。穆宗长庆中辞归杭州。章修之对这首诗的内容未加以考证就认为“章孝标校书”就是章成缅了。

此外,关于章成缅为官仕途的问题。仅在有关史志中“祠墓”、“冢墓”、“孝义”、“孝友”中出现,人物内容介绍也以“孝”为主。宗谱《历代仕途题名》记载章成缅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崇祀乡贤。宗谱《潜阳章氏乌窠梅溪旧叙》一文称为节度使推官。这两处官职名与其他史料记载“从事”官职名不相一致。如果章成缅曾任节度使或节度使推官的话,常理上在《於潜县志》等地方志应有相关记载,由于缺乏史料佐证,“节度使”和“节度使推官”的记载应予以存疑,或记载有误,章成缅的官职应按宗谱《敕命》为准,为山南东道从事。另外,关于章成缅为官治政的内容目前也仅在章修之撰写的《孝标公传》中以张冠李戴的章孝标为官的记述。而章成缅在宗谱中也均以记载“崇祀乡贤”、“祀於乡贤”。因此本文认为章成缅授封山南东道从事的官职后,其实并未上任为官,而是作为乡贤在家尽表孝心,教化后人。

综上所述,明确了现存的章成缅墓就是宗谱中记载的唐代山南东道从事、乌窠孝子章成缅。从地理环境来说,分水的乌窠、兑口桥一带村落环境在历史上均未有较大的变化。现今在乌窠、兑口桥的周边山体均保存有章氏后人的墓葬,与宗谱记载“其他孝墓遗芳在兑口之阳”“孝标后裔之墓相传在乌社”等信息相符。据走访调查,现章成缅墓均由其后人代代相传守护祭拜,每年清明进行清理、堆土祭扫,墓风貌简朴。该墓文物价值较高,是目前我县历史时期年代保存最早的名人墓。现正值开展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在将章成缅墓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积极挖掘和弘扬乌窠章氏文化。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