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莪山姚氏私塾的凤凰涅槃
章景云 朱关法
自南宋末年姚仁寿在莪溪兰田山创办“精一院”(后改“乐育馆”)始,经元明清三朝,这所姚氏私塾一直和姚氏、王氏的孩子们共始终。有元一朝,这所私塾出来的莪山姚王两姓的读书人,义不帝元,既没有去求取功名,更没有去谋取什么官职。到了明清两朝,这所姚氏私塾共培养出姚王两姓举人4人,贡生70多人,秀才之多,则不可胜记。明清两朝,姚氏私塾出来的姚王两姓读书人有61位在各级政府中担任过职务。其中姚灿担任桐庐县教谕、王纳担任过监察御史和山东按察使佥事、姚瑾担任过丰城县(今属江西)知县和崖州府(今海南三亚市)知州、王晟担任过武安县(今属河北)知县、姚富担任过庐陵县(今江西吉安)教谕和代王府长史、姚錀担任过永福县(今属广西)知县、姚浍担任过将乐县(今属福建)知县、王志担任过淮安府(今江苏淮安市)知事、王士奇担任仁化县(今属广东)。61位政府官员中,姚邦采、姚灿、姚瑾、姚浍、姚錀、姚景和等人,或事业有成,或政绩突出,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景帝朱祁鈺、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曾分别下旨予以嘉奖。邑人姚球(也是个读书人)于明朝初年,输谷二千石(约合今120000公斤)赈济灾民,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下旨嘉奖。学者姚镒因才识超群,人品高尚,明吏部尚书、桐庐籍名臣姚夔特地写了《留耕先生记》予以高度赞扬;明户部尚书夏元吉特地慕名来到莪溪看望他,并称赞他“才超韩范,学并欧苏”。区区一所莪山姚氏私塾,竟然出了这么多的读书人,竟然为明清两朝政府输送了这么多的人才,可见这所私塾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培养社会精英作出过多么大的贡献。姚氏私塾,厥功至伟!
清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太平军李世贤部从分水金竹岭攻入桐庐,十月逾白峰岭退至新登。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太平军第二次攻入桐庐,至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左宗棠部将魏喻义由严州(今梅城)率师克桐庐,太平军前前后后占领桐庐共18个月。这期间,桐庐民间发生的惨剧令人发指,桐庐百姓所遭受的苦难罄竹难书,以至造成“桐庐北乡人口耗十之八九,南乡人口耗十之五六。”(见民国《桐庐县志·杂志·灾异》)有三分之二的桐庐人死于非命。
太平军第一次占领桐庐,因时间短暂,莪山一带没有受到重大影响。第二次占领桐庐长达15个月,莪溪的姚王两姓家族则遭到了灭顶之灾。今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的上门、中门、前门3个村子当时有3百余户上千人口,经太平军之乱,最后只剩下2间民房1座祠堂(上门村的姚氏祠堂)和20余人,其中王氏只剩下王至香、王根荣、王吉余3人,姚氏只剩下20人左右。享有580余年办学历史的姚氏私塾也汤然不存。
太平军退出桐庐以后,幸存的姚、王两姓的20余人重返上门、中门和前门,开始了家园的重建工作。到了光绪、宣统年间,莪溪人口有了快速增长。以王姓为例,王吉余虽然无后,王根荣则生了3个儿子,王至香生了6个儿子。到了宣统、民国年间,莪溪的人口发得更多了。姚氏家族幸存的人口本就比王氏要多一些,自然,姚氏家族人口的增加也要比王氏家族多上许多。
随着姚王两个家族的孩子一个个出生,一年年长大,他们的读书问题又摆在两个家族的面前。莪溪的姚氏家族素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太平军之乱虽然杀了五六百名姚氏族人,烧了近两百间的姚氏民房,毁了五百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姚氏私塾,但并没有毁灭他们“经书不可不读,读书明理,为圣人立言”(见《桐江莪溪姚氏宗谱》家训)的观念。随着族人求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清末庠生(秀才)、上门人姚道金终于在1915年在幸存的上门姚氏祠堂创办了新式学校“菉莪小学”,自任校长,招收姚王2姓及附近村子他姓的孩子就读。
菉莪小学是姚氏私塾凤凰涅槃后的一所新式学校,教授的内容不再是原来的四书五经、子曰诗云,教授的方法也与传统方法大相径庭,但在学校管理方面则与原先的私塾没有实质性的不同。学校收费还是坚持原来的做法:姚、王两姓的学生,依然不收一切费用;其他姓氏的学生,依然只收取书簿费。教师的工资、学校(祠堂)的修缮费、桌椅凳子的添加等依然由姚氏族田学田的收入承担。
菉莪小学的第二任校长是姚氏族人姚世全,他曾经多年在杭州读书,是当时村中学历最高、学问最多的人。他上任不久,便将菉莪小学改成莪溪初级小学。也许是他在杭州学习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受新思潮的影响比较大,他在办学期间,不但招收男生入学,还招收女生入学,首开桐庐山区农村女子上学的先例。
1913年,桐庐著名学者、桐庐县教育会会长胡传泰和另一位会长叶恩燏曾在桐庐县城办了一所桐庐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设幼学和成人两班,分别招收女童和成年女子就读。姚世全的招收女童入学,与胡传泰相比,虽然迟了近20年,但在偏僻的莪山农村,还是一件很开放很了不起的事。而且,胡传泰办的是女子专门学校,其学生是清一色的女子,姚世全办的学校则是男女混读学校。从某种程度上说,姚世全的办学观念比胡传泰还要开放一些。如果说胡传泰为桐庐女教第一人的话,称姚世全为桐庐农村地区男女混读学校的创始者,恐怕并不过分。
姚世全以后的校长是姚圣荣,他在任时间最长。他任校长期间,花重金聘了3位外地名师担任教学工作:2位是今属旧县街道的罗姓(其中1位名罗良旭),还有1位是九岭乡(今属横村镇)的滕某。因教绩突出,此时的莪溪初级小学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第四任校长是县里派来的教学经验丰富的石阜人方庆书。当时,姚姓族人中有人出于私心,也想当学校的校长。官司打到县里,县衙作出决定,学校改为公家管理,莪溪本地人不得干预学校政事。至于有关办学经费,依然由姚氏族田学田的收入承担,学生的收费依然按原来的规定分别对待。
方庆书担任校长期间,正是抗日战争最吃紧的时候。1942年5月中旬,日寇侵略军曾连续3次窜进山阴岭、周田、尧山、塘下等村,放火抢掠。幸亏莪溪地处偏僻,莪溪初级小学的教学没有受到冲击。相反的是,这几年中,该校的学生人数还从四五十人增加到100多人。究其原因是,同治以后,浙南地区的畲族接二连三地迁徙到了莪山。此时,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正处于学龄阶段,而莪山的畲族一向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他们到了莪山以后,虽生活艰辛,却依然十分重视教育。于是,他们便纷纷将孩子送进了莪溪初级小学。鼎盛时期,莪溪初级小学的畲族学生数竟有汉族学生数的2倍之多。因为该校的畲族学生如此之多,有人将学校戏称为莪溪畲族小学。
在莪溪初级小学就读的畲族孩子大多来自离学校比较近的铁砧石村、横山村、香炉山村、黄家山村和双园村。这些村子离学校比较近,学生的中餐回家解决,还有少数畲族学生来自小塔坞村和尧山坞村,离学校有3公里的路程,他们只能将中午饭带到学校,在学校用餐。和其他汉族学生一样,除了书簿费以外,这些畲族学生的其他费用也全部免交。
章景云的祖居地是今莪山民族村西坞村,其祖父和父亲则一直在横村一带谋生。章景云生于1928年,不到2岁,他父亲就不幸病故。为了生计,他母亲只得带着他改嫁莪溪前门村的姚光明。姚光明家条件并不是很好,但他为人十分厚道,对章景云关怀备至,章长到10岁时,姚光明就把他送进了莪溪初级小学。据现在已届96岁高龄的章景云老人回忆:1940年前后,与他在莪溪初级小学同班读书的同学除汉族男生和汉族女生外,还有畲族男生和畲族女生。谈起这些往年的同学,应朱之请,章景云老人顺手写了7位汉族女生的名字:姚春花、姚巧英、王梅秀、王银秀、洪金仙、周海英、袁凤英;4位畲族女生的名字:雷彩凤、钟梅秀、钟根兰、蓝生香;19位畲族男生的名字:雷明卿、雷明连、雷志三、雷顺圣、雷圣法、钟文彬、钟文质、钟士成、钟士贵、钟顺金、钟顺喜、钟振茂、钟扬生、蓝良玉、蓝阿庆、蓝海法、李金根、李宗林、李朝曦。除了章景云本人外,这些和他同班读书的汉、畲两族的男生女生,现在都已作古,但他们的子孙后代,大多健在,生活都过得美满幸福。
方庆书担任校长期间,学校里有位申屠硕老师,是深澳村人。他是一位有着满腔爱国情怀的老师,同时,也很有些文艺才华。在方校长的支持下,他曾编写过一部抗战小话剧《小英雄》。演出时,方校长还请来时任横村镇镇长傅庆荣前来观看。据章景云回忆,剧中的小英雄名白文彪,是儿童团的团长,此角色由姚樟培同学主演。剧中的女游击队队长也是个英雄,曾单枪匹马杀死过2个日本鬼子。此角色由畲族女生钟梅秀主演。章景云演的角色,先是打家劫舍的土匪,后在儿童团长和女游击队长的感召下,弃暗投明,参加了抗日队伍。王学源同学演的是鬼子兵少佐,最后打了败仗,破腹自杀。据章景云说,此剧演得十分成功。观看演出的傅庆荣镇长还奖了学校一笔钱。
莪溪初级小学的第五任校长又换成莪溪人姚盛轩,他是师范毕业生。1949年5月,桐庐解放。不久,人民政府接管了莪溪初级小学。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