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6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庐人文
2024年06月14日

富春山上古道拂新绿

阅读量:515    本文字数:3433

潘桦

长假期间,妻子忽然提议去富春绿道。对于这条新建绿道,我只是耳闻,不知具体位置。妻子也说是刚听驴友介绍的,位于富春江镇,应该不难找!

说走就走。9点30分从家中自驾出发,20分钟到富春江镇,旋即驶上钓台路。这里聚集了不少大型水电关联企业,不论国有、民营还是外资,产业的集聚升级让它们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车至富春江大坝,我们向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打听怎么走,一位中年男子指着钓台景区的方向说,直走!同时告知,国庆期间限制车辆入内。我们找地方停好车,背上包徒步前往。

景区渐近,远古的隐逸之风不觉扑面而来。右边连绵群山,左边浩渺富春江,犹如置身于《富春山居图》。江面上大小船只穿行如梭,路两旁成排的老樟树苍茫雄伟,像是守护,又似列队欢迎。

路随山转,过了个弯,续行20余米,见右侧有石阶,一旁指示牌清楚写着“富春绿道——钓台段”,并附示意图。我手指石阶,对还在问询路人的妻子道:这里就是富春绿道!

层林秀岭倚云栽,绿道清风拂面来。踏上绿道,我们开启两个人的探寻之旅。

首先是一道2米多宽、30多米长的水泥台阶,仿木的水泥栏杆,古色古香的太阳能路灯,其风貌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接着是一段平缓山路,随后一段陡峭的台阶,如是一路盘旋向上。

满眼皆绿。春夏的绿是嫩绿,给人以生机和活力;眼前的绿是翠绿,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岁月的故事。陆续遇到下山的人,有从山背面翻越过来的,也有是到山顶后原路返回的。显然,富春绿道早已名声在外!

快到山顶时,赫然见一路牌:富春亭、山野星宿。以为这是终点,迎面独行的“背包侠”却告诉我们,离终点还远着呢,走完全程至少得四五个小时。第一次走富春绿道,本就路况不明,一听要走这么长时间,是继续还是返回?妻子一时忐忑。我知道妻子的心思,就说:“走全程吧!”于是,我们朝着“山野星宿”的方向继续边探边行。

一小段平缓山路,接着一段长长的上行斜坡,再搭配一个就着山势的平台,再接着一段长长的下行斜坡。平台或大或小,斜坡有长有短,如此循环往复。一路上我们未曾遇见一个行人,四顾茫茫,不知前途如何,心情不由紧张起来。此时妻子又接到一个朋友电话。我见她脸上浮现着急的神色,提议抄近路下山,却一直找不到下山的路。

“山野星宿,孤身万里”,此刻身临其境。问妻子,你在这边工作过,可知这山叫什么山?妻子脱口道,富春山啊。史载,富春山,县西三十里,前临大江,汉子陵隐处,宋文正公吊之。又谓富春山为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原创地。随之,一个个在此驻足过的历史人物渐次浮于脑海并鲜活起来。

我武断地认为,严子陵不仅在山下隐居垂钓,还会在山上劳作留宿,可能孤身一人,抑或和一二山野村民。彼时,陪伴他们的或许唯有江涛、凄风、星月,天地茫茫,忘却前方的路,就此停留,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

还有范仲淹。或专程去钓台瞻仰子陵,或因公务往来于建德和桐庐之间,这富春山中留有他的足迹,还有他那流传千年的《潇洒桐庐郡十绝》。“十绝”不仅至今为人们传唱,而且也使桐庐成为洒脱超逸的地标。还有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整整三年时间,他应该频繁来此写生……

他们或都留宿于此,或都经历过寒冷和孤单,但我想,他们的内心始终是温暖的。

不必急于赶路,把走路单纯回归到走路本身,大概就是一件美好而快乐的事。

我们又继续前行了一大段。妻子自言自语:其实那位打电话的朋友也没有什么要紧事,只是走全程怕时间长、体力吃不消,不走又觉得遗憾。我安慰说,我们慢慢走便是,大不了走到天黑,总能到达目的地。“两人结伴,不怕!”妻子说着便开始倒着走下坡路,还让我试试,说可以保护膝盖。我学着走了几步,因为总担心会摔跤,就放弃了。这时候妻子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不断鼓励我,坚持,再坚持!

不知不觉间,我们踏上了一条铺满厚厚的枯枝烂叶的小道,两旁的树木特别茂密、高大,有一种进入深山老林的感觉。此时,除了我们偶尔的聊天声外,唯有虫鸣和鸟叫,嘤嘤成韵。这一长段路程,我们走得异常轻松、愉悦。一转眼,来到一处依山势而建的山顶公园,几颗大松树,几块大石头,没有过多装饰,简洁大方又不失新颖别致。不知什么时候,妻子手里多了一根拐杖,还找了一根树枝让我也用起来。

我们一直在走,富春江始终陪伴着我们,哪怕在山腰,它也总在前方若隐若现。四周高树林立,树枝摇曳在微风中,沙沙作响。还有一种丛生的树,树根上长着四五根主干,负势竞上,气势磅礴。也许前期气温偏高的缘故,此时虽已入秋,但山色依然苍翠欲滴。

小憩片刻,重又登程。不久来到一悬空观景平台,远处黛山千叠,脚下碧水东流,四周是大片的森林和竹海。“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我忽然想起《兰亭集序》里的句子,虽然没有王羲之们的雅兴,也不做禊事,但用来舒展脚力和眼力,开阔胸怀,实在也是很快乐的事情。我们驻足良久才离开观景平台。

随之来到一处长着成片高大而茂盛杨梅树的缓坡,“这里的杨梅品味一定特佳”,妻子“望梅止渴”,而我却闻见悠然茶香。据说这里曾经是茶山。“(严光)乃耕於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严陵濑水田无多,只有开垦山地种植茶叶等等。于是,范仲淹用脚丈量土地,问民间疾苦,才有了“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的醉美诗篇,也有了黄公望融画于茶,以茶释画的《富春山居图》。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有时候坚持下来才是“山高水长”。

过了杨梅坡,来到一大片松树林,路旁竖着一块铁木制作的大牌子,上面刻有几个人像,写着“我们15个,平顶山之上”。

《我们15个》是由腾讯出品的节目,召集了背景迥异、互不相识的15个素人,暂别过往,从零开始,在极其苛刻的资源条件下,于荒芜的平顶之上共同生活一年。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一个人坚持到最后,成为“被辜负的梦想”。

水无源则竭,木无本则折。任何理想追求都必须建立在现实之上。这时候,我的脑海就又浮现出了严先生的身影。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同学光武帝刘秀多次延聘,少有高名的严子陵仍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过起了隐逸的生活。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范仲淹称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其实严子陵退的是名利官场,退的是世俗纷争,不退的是鲜活人生。黄公望晚年也在“富春山”过起隐居生活,他不退的也是生活,因此才有了后面的传世画作。范仲淹虽然未曾退隐山野,但遭贬出知睦州不到一年的时间,兴办教育、兴修水利,为当地民众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他始终与人民在一起,所以才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转过几个弯,钻进了一片原生态的密林深处,一条利用山沟地势筑就的漫长且年代久远的石板古道,把我们不断引向山下。踽行山沟,两旁是参天大树,头顶是白茫茫一线天,前面被茂密的树林挡住了视线,不见富春江,唯闻舟楫声。

脚步不断前行,大约又走了半个小时,突然眼前一亮,露出了一个大口子,一片硕大的、耀眼的水面就展现在眼前——我们终于到了富春江边!

这段绿道柏油浇筑,宽敞平坦、整洁干净,路面绘着山水图案logo,从我们的脚下一直沿着江边曲折伸展。听着涛声,迎着江风,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目的地:与建德交接处的长坑埠。

下午3点,我们从长坑埠开始,沿孝荻线、徐七线、子陵路返回出发地。先从一个废弃的厂区经过,从遗留的断壁残垣看,当初曾经一度繁荣,而现在只剩烟囱直耸云霄,这应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环境整治的结果吧!离开厂区,便是一条全长6公里多的山村公路。两侧青山相连,绿树成荫,天空间或有大雁和白鹭飞过。不时有汽车从我们身边经过,司机总会放慢车速热情地为我们指路,有的还主动提出搭我们一程,我们一一婉言谢绝了。

夕阳西下,依山而建的村庄,白墙黑瓦,绿树掩映,路上看去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我们感叹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和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叫石塘下的小村,在我印象中,既脏又乱,路是泥路,房是泥房。如今柏油路宽广,楼房高起,庭院崭靓,不少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各色花草果木,整树的红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既喜庆又抢眼。面对当代的“乡村画师”们,我们的黄公望老先生是否也自愧弗如……

富春山最高海拔308米,只能算是座小山,但富春山又是名副其实的“高山”,是一座由沉甸甸的人文、思想垒起来的高山。

富春绿道是一条依托富春山水基底打造的山水诗画绿道,分为北线和南线,北线为富春山绿道,南线为芦茨湾绿道。这次我们走的是北线。一路走来,人仿佛在不断穿越,不断回首和展望:白鸥往来本无心,千年往事已沉沉;不见昨夜雨湿处,聊以新颜待今朝!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