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季羡林的《富春江上》
■ 邱升阳
《富春江上》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所作的游记类散文作品,创作于1981年,收录于季羡林散文随笔作品集《世态炎凉》中。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集史、识、才、情于一体,颇具大家风范。《富春江上》(选入多种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辅类书籍)是文学界一致公认季先生写得最美的一篇散文。季先生说,来到了“钱塘江畔富春江上”。这恐怕是个错误,或者是季先生的笔误。因为,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本是一条江。新安江是富春江的上游,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上游,而浙江(之江)则是这三段江的统称。浙江省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文中说“我们就这样到了富阳。这是我们今天艇游的终点。……在山边上一座石壁下是名闻天下的严子陵钓台。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写的四个大字:登云钓月,赫然镌刻在石壁上。此地距江面相当远,钓鱼无论如何钓不着的。”看来,季先生没有登临严子陵钓台,否则肯定另有一番感慨了。
《富春江上》以富春江为背景,展现了江水的美丽和壮阔。散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意境的烘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的壮美景色,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江水的波澜壮阔、奔腾向前的气势,同时也表达了对江水的敬畏之情。作者通过描写江水的起伏与浩渺,抒发了自己内心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力量的追求。
概括起来说,《富春江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美点。
朦胧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散文创作的最高的审美境界。先生的《富春江上》意境非常强烈。从客观景物方面说,江水平阔,浩渺如海,江水青碧,水声淙淙,白帆点点,青螺数点,烟雨迷蒙,层楼迭阁,曲径通幽,花木扶疏,窗明几净,景色明丽,秀色天成,风物如画,天上神江,奇山异水……总而言之,先生运神来之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奇山异水的画卷。从主观情愫方面说,有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有对历史人物的凭吊之思,有对人文景观的敬仰和赞誉。这样,神与物游,情与景会,心与境偕,就构成了意蕴深厚,朦胧悠远,回味悠长的意境,令人心醉神迷,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悟其情,从而得到难以言说的美的熏陶。
真挚超迈的情感美
先生是至情至性之人,因此才能写出至文。先生自己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事没有使我真正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也这样评价先生:“季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本来已使先生十分着迷,而先生又将其与黄山的奇丽瑰伟作比,这种“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比照,使先生十分“惊叹”,因此,先生十分感慨:“我们祖国大地,江山如此多娇,我的幸福之感,骄傲之感,便油然而生。”不啻如此,先生又以瑞士山水的神奇动人作比,感叹“山川信美非吾土”,因而,对自己祖国的壮美河山“越看越爱看,越爱看便越觉得幸福,在这风物如画的江山,我大有手舞足蹈之意。”在文章结尾,先生在十分遗憾的同时,只能发挥“自己的幻想,把那一百多里奇山异水给自己描绘得如阆苑仙境,自己感到无比的快乐,我的心好像就在这些奇山异水上飞驰。”先生早已是从容淡定,心如秋水了,无论为人为文都已瑧化境,然而祖国的大好河山却能使耄耋之人手舞足蹈,堪谓情动于中而形如言矣。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并没有停留于一般的小情小致,小资小调,而是上升到了对祖国美好河山、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大爱至情,这种感情常常是溢于笔端而力透纸背。
跌宕起伏的结构美
先生的《富春江上》,以游览踪迹的变化为线索架构全文,由近及远,由高及低,由小到大,中间穿插几段联想,可以说是开合有度,收放自如,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结构上巧用多段,不散不随,起伏多变,读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先生自己说,散文的结构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整篇文章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纵观先生的《富春江上》,正是他散文结构美的作品典范。
朴实清丽的语言美
先生散文的语言风格一贯是淳朴恬淡,本色天然,秀色内涵,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娇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然而,先生的散文也常常在平淡中透出诗意的芬芳,在天然本色中追求繁复绚丽之美,在大朴无华中凸现铺排之美。这篇《富春江上》可以说是这两种风格的汇聚。先生曾说,最好要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两种不同的风格,这样更能加深读者的印象。
这篇《富春江上》,基本上以朴实无华的语句为主,但也有华彩铺排之语,如四次出现的出神入化的描写“江水平阔,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这也是本文的文眼所在。另如“江水青碧,水声淙淙”“翩若惊鸿,婉如游龙”“层楼迭阁,曲径通幽,花木扶疏,窗明几净”“刚柔不同,其美则一”等等。还有大量引用的古典诗文,这些都使文章语言繁复藻饰,典雅工丽,大大增加了语言的音律美、和谐美和典雅美。“秋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欣赏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为先生那轻灵曼妙,典雅工丽的语言艺术所折服。
《富春江上》从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回顾和传承,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启示等多个层面展现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读者在阅读中不仅领略到了富春江的壮美景色,也得到了对于传统文化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富春江上》和先生其他散文一样,具有炽热的真情,冷静的睿思,深沉的朴素,高远的淡泊,丰厚的学养,动人的意境,浓郁的诗情,因而是大美之文,大匠之作,令人百读不厌。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