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6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桐君山
2023年06月02日

小青龙遗梦

阅读量:1309 本文字数:2156

■ 董利荣

小青龙遗址,莫非是四千多年前桐庐先民遗留的美梦。小青龙遗梦,值得追寻。

杭(州)—千(岛湖)高速桐庐出口附近,过去有个村子名叫石珠,旧属三合乡,后属城南街道。石珠村有一山岗,名叫小青龙。如今,随着县城扩张、铁路兴建,村子已经撤销并入金东村,山岗也已变成别墅小区,相关地名渐渐消逝。

可小青龙之名,随着一处考古遗址,注定会永载史册。

日历翻回到2011年。当年因桐庐海博大酒店及其附属工程建设,酒店东侧一条西北至东南向的垄状岗地,在建房挖掘地基时,发现玉器类文物。此事再次引起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桐庐博物馆联合进行考古发掘,从2011年9月—2012年9月,历时整整一年。本人有幸,见证了这个遗址的发掘。

小青龙遗址是继方家洲遗址后我亲历的第二处考古遗址,可由于未能像方家洲遗址那样深度参与,加之十余年过去,许多事情都已忘却。好在自己一直有记日历的习惯,近日找出2011年和2012年的台历本,每周一页的台历每天也就窄窄的一行,记事只能片言只语,从中仅找到与此相关的3条信息,分别是:2011年11月28日:“在小青龙工地。”12月5日:“去小青龙。”2012年3月30日:“晚陪国家文物局领导。”尤其是第一条记录,勾起我的回忆。记得当时县博物馆负责人告知,根据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判断,当天很有可能会有重大文物出土,希望我们前往见证。樟松局长便邀请时任常务副县长程春明一同前往。只见小青龙考古工地上,都是一个个长方形的土坑,有的已有半人多深,考古队员们正在用竹片小心翼翼地拨动泥土,挖掘速度极其缓慢。

大约个把小时后,不知谁叫了一声“出来了”,只见一位考古队员的手下露出了玉器一角。随着他手中的竹片一下一下撬动,玉器越来越大,最后露出一方完整的玉钺。考古队负责人说几乎还没见过这么大的玉钺。马上叫人过来摄影,并交代先别启动它,等周边开挖后一并开启。在玉铖根部孔眼处,垂直开挖出来的,是一条五六十公分长、六七公分宽的木柄,且是一条红漆木柄。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正是因为发现这样一件难得一见的木柄,才判断会有重要文物出土。因为考虑到红漆木柄出土后容易氧化,省考古所负责人指导考古队员连同底座泥块一起撬动,装入泡沫箱子,运往杭州做专业检测。我们在现场见证这件文物重见天日,也算三生有幸。

此后又传来挖掘出一块大号玉璧的消息,我们又赶往现场。现在看来,或许就是“12月5日”这一次。而翌年“3月30日陪国家文物局领导”,我已毫无印象,想来是方家洲遗址成果和小青龙遗址的重大发现,吸引了全国文物界的最高领导前来桐庐考察。

的确,小青龙遗址,成为桐庐考古史上又一重大发现。此遗址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44座,建筑遗迹3处,沟槽2条,灰坑28个,烧火坑1个,共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遗物200余件。

同时还考证明确,小青龙遗址属良渚文化时期,其遗存的主体年代处于良渚文化早期略晚至晚期偏早阶段。从文化面貌上看,小青龙良渚文化特别是用玉习俗受到浙北良渚文化核心区的影响很深,但同时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色。

那么,小青龙遗址发掘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在专业报告中有如此权威结论:

小青龙遗址是钱塘江以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遗址,是浙西南地区良渚文化探索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拓展了良渚文化研究的空间格局,为我们了解钱塘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手工业技术水平、聚落形态及这一地区与东部平原地区乃至更广大的周边地区的史前文化关系都提供了全新而又宝贵的资料。

小青龙遗址的44座良渚文化墓葬,分属南、北两区,其中南区10座,北区34座。北区墓葬又以山脊线为界,分为东、西两片。从墓坑规格、随葬品的种类、数量等各方面看,北区西片墓葬的等级明显高于东片墓葬。

高等级墓葬中的随葬品以玉石器为主,随葬品的摆放也存在较固定的规律,玉珠或玉管多位于头端或上身部位。说明远古时代的人类已经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

小青龙遗址,不仅为确定桐庐县是浙江古文化的摇篮之一提供了又一重要佐证,而且对桐庐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范围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原先发掘的遗址,都在分水江流域,小青龙遗址的发掘,说明富春江以南地区,远古时代是新石器时代部落聚集的重要区域。

小青龙遗址,让我的思绪追溯到四千多年前,那时的富春江以南地区,应该是大片的冲积平原。再往南,高高的大奇山仿佛一道天然屏障,挡住来自东南海域的台风暴雨,为远古的人们在此居住生活创造了条件。人们择水而居,繁衍生息,渐渐形成部落。部落内等级分明。部落首领和高层人员拥有大量的财富自然理所当然。即使他们离世,也能享受高级随葬品的待遇。随葬制度应该是人类社会形态和经济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它们在数千数百年后重见天日,让后人可以窥见遥远的古代社会模样。小青龙遗址,由于太过遥远,墓穴的形状早已不见踪影,与泥土融为一体,加上没有文字的记载,很难还原那时的社会状况。但那些精美的玉器类随葬品,却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那时候的手工艺,有着超乎想象的先进。远古的桐庐这片土地,或许就是这些玉器的生产地,因为年代更早的方家洲玉石器加工场,已经能够生产玉管和玉钰了。方家洲遗址和小青龙遗址,昭示着远古时代桐庐这片土地的宜居宜业。

数千年过去,远古的人们早已化为尘土。然而,那些随葬的玉器等物品,仿佛是主人的遗梦,留存至今,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他们昔日的位高权重与荣华富贵。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