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5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读书
2023年05月26日

活着永远有希望

——读《农事生活》有感

阅读量:691    本文字数:2696

■ 罗萍

收到了李岘闻老师从丽水寄来的散文集《农事生活》,脑子里闪现出一句话:“时间不是距离,遥远不是距离。”接着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只见扉页上写着七个遒劲的大字:活着永远有希望。

《活着有希望》一文,是李老师当年发表在《今日青年》上的第一篇散文,也是促使我给他写信从而开启书信之缘的文章。

读完《农事生活》,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收录李老师已发表的文章,按说李老师获大奖或发表在大型刊物上的文章多达上百篇,随便拿些来就是一本很好的散文集。但李老师不愿吃老本,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一二。

还记得收到书的那个工作日,那天下班后我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端坐在办公室里翻开了《农事生活》,一直看到天黑下来才拿着书回去。那几天晚上,睡觉前都是捧着《农事生活》,一边认真地阅读,一边在心里不停地感慨,还忍不住要和丈夫说道说道:“等我看好了,给你看。李岘闻老师真的是不简单,他的经历非同寻常,他的文字质朴深沉,像他这样永葆农民本真的作家是越来越少了。他的文章没有一个煽情的字眼,但很多细节看得人心里酸酸的,有好几次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这么感人的?先讲点来听听。”

“李老师第一次跟着香菇客到离村子100多里的大森林里砍香菇树、放香菇,临走的时候,年迈的母亲送他到村口,嘱咐他一路小心,并拿出煮熟的两个鸡蛋对他说:再过20天,就是你18岁的生日了。到达目的地的当晚,因为天已经黑了,大家只能睡在地上露营。冬天他又跟着村民去大山里烧炭,有一次留他一个人守夜,晚上来了一只野猪,还好被他用猎枪打死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年的清明,当他颤抖着手接过包头递过来的血汗钱,眼泪已溢满眼眶。”

“想想看,我们的18岁,还坐在教室里读书呢!”丈夫听了也有同感。

“还有这篇《心灵深处》。那些年李老师白天在田间地头劳作,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写作。有一个夜晚,在破旧的木阁楼里,他读到一篇本省青年作家的散文,该文以独特的风格,真实的情感写出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农民第一次进城所遇到的种种遭遇。读着散文,联想到自己的曲折心酸,李老师当即铺开稿纸给这个素昧平生的作家写信。告诉对方自己是个青年农民作者,自学写作多年,发表过一些文章,但迫于生活,对自己近十年的自学经历感到十分失望,请作家在百忙中指明一条路。如果认为像他这样的农民不该在文学这条路上硬闯的话,请如实告知!一个多月后,他收到了一封印有省作协字样的信件,信中写道:文学这条路是不好走,这得靠你自己的努力和自身的素质。有空的话,我想到你家看看你,因为你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这么多年自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成功!那一年的芒种时节,有一天收工很晚,李老师挑着沉甸甸的一担稻谷回到家,只见自家的屋檐下站着一个陌生的男青年,原来他就是那位青年作家,专程从省城赶到山区。青年作家在李老师家里住了两个晚上,给他讲解了许多人生的道理,还和李老师一起去走访了一些山民。临走那天,那位作家从衣袋里掏出二百元钱,递给李老师说:区区200元,你有空的时候去县城新华书店买些写作工具吧。当时李老师差点流下了泪,但他没有收作家的钱。之后的好几年,那位作家从未间断地给李老师写信,鼓励他去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既不要放弃文学创作,又不能沉醉于文学梦中而忘了农事。尽管那位作家是一家大型文学刊物的编辑部主任,但李老师的稿子却从未在他编的刊物上发表。那位作家说,这是对李岘闻的另一种关心,它将激励李岘闻永远拼搏。”

诸如此类感人的文章还有很多,当时我一边读一边想着最好能写篇读后感出来,可惜感触越多反而越抓不住重点,思绪万千,不知从何下笔。读后感没写出来,总感觉学生没完成作业一样,一直不敢面对李老师。

后来我又一字一句地读了第二遍,读着读着突然意识到,其实李老师的散文应该一篇一篇单独写读后感,而不是整本书笼统地写。就在我有所打算的时候,浙江的疫情又露头了,于是只得暂时搁置。这一拖就拖到了现在。晚上我又拿起《农事生活》,合上这本书后,脑子里突然蹦出几句断断续续的歌词:“可笑我在独行,要找天边的星——有我美梦作伴,不怕伶仃——崎岖里的少年抬头来,向青天深处笑一声——”

这首几近遗忘的老歌,一下子竟然占据了我的整个大脑,歌词的每字每句好像都是为李老师量身定做的。我不知道李老师当年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有过什么感觉,有没有跟着哼上一句“让我实现一生的抱负,摘下梦中满天星!”总之,在李老师的文字里,我看到了那个在崎岖山路上不停奔跑的坚毅少年,那个弯着腰一直向上向前的负重身影——

因为父亲生病丧失了劳动力,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李老师初中毕业就接过父亲的锄头,播种锄禾,扶犁耕田。年仅17岁的他,在劳作之余经常伤心地翻翻课本,在作业本上写一点杂乱的句子。刚开始他还借来高中的课本自学,后来专攻文学。每年的春前秋后,趁农闲季节,跟着村里的伙伴一起去深山老林,替人砍树、背树、烧炭,或给别人做香菇。无论是在自家的木阁楼里,还是在原始森林的菇“寮”里,李老师始终没有放下书和笔。

二十多岁时,李老师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和一个初中同学到县城办起了一家木制品厂。后来由于市场滑坡,辛苦办起的小厂只剩下几台机器,欠了一屁股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不得不又回到山村的他仍坚持写作,在磨难中写,在绝望中写,在迷茫中坚持,在痛苦中坚持。虽然被人逼债逼得满天飞,但他的一些文章相继在一些报刊发表了。于是,他更加坚强地生活,种地、外出打工、写作,一天又一天地艰难生活着。

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丽水地区的一家报社公开招聘,李老师有幸当上了一名招聘记者。在常人眼里,记者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李老师何尝又不是这样想的。当时虽然拿着微薄的工资,但能去报社参加工作,这是他拼搏多年的心愿,于是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向老编辑们虚心请教。几年后,他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报刊、杂志上相继发表了上百篇的报告文学和散文。

后来为了照顾家人,他选择调回了家乡的报社,还托人办了农转非户口。心想,多年颠簸疲惫的心总该有个归宿了吧,但是回去工作一年多一直拿不到工资,道道关卡卡得人喘不过气来。

人说“三十而立”,自己却一立未立,多年苦苦的自学,多年艰辛的求职,却只能漂泊在城镇的边缘,只能在租住的民房里写下自己的辛酸苦辣。幸运的是,李老师终于遇到了一位好姑娘,虽然婚后还得租房,还得不停地“挪窝”,但终究是有了自己的家。

年复一年,经过近二十年不懈的努力,李老师终于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事业有成的他,不敢忘记自己曾是个农民,也没有忘记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他还是那么努力拼搏,还是那么朴实率真,还是那么初心不改。

从“活着有希望”,到“活着永远有希望”,是李老师对生活最真切的感悟,也是他想送给每一个有梦想之人的鼓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